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sb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的关键区域。全球排名前10位的大河向其邻近陆架区输送的淡水和颗粒物质约占全世界这一总量的40%,全球80%的有机碳埋藏也主要发生在河口-陆架地区。因此,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是海洋碳循环和陆海相互作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渤、黄海是我国东部典型封闭--半封闭的陆架海,这里有黄河这一世界级大河的输入,其历史上每年携带高达10亿吨以上的泥沙入海,沉积物输送量排在世界第二位。此外,这里又处于东亚季风的下风带,接受了大量的来自于大气沉降输入的人为污染物,陆海相互作用活跃。由于相对封闭的海洋环境、大河物质的输入加之特有的陆架环流动力体系使得该区存在固有的物质“汇”特性。本论文以受黄河入海物质影响巨大的渤海、黄海陆架区域为研究靶区,重点研究了这一区域沉积有机质及其有机污染物的“源-汇”过程及环境效应,揭示了研究区有机碳的埋藏量及其在全球海洋碳储库中的意义,并评估了人类活动在这一陆海相互作用强烈区域的环境影响。论文首先通过在渤海湾及其邻近海域41个站位取得的155个样品的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的分析数据,分析了该区夏季POC和PN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子与有机碳物源。结果表明,POC与PN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呈现近岸高,远岸低,表层低,底层高的特点。生物作用、水体温盐跃层和总悬浮颗粒物(TSM)是影响研究区POC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POC与TSM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不同来源的TSM是控制水体中POC浓度高低的重要因素。POC/PN这一物源指标的应用受到海水中颗粒无机氮(PIN)的影响。通过建立POC和PN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了样品中PIN的含量。扣除样品中PIN的影响后,显示POC除了以海洋生物为主要来源外,周边河流的陆源输入也有重要贡献。这一成果对认识中国近海的POC物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渤海表层和柱样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质碳稳定同位素(δ13C)及饱和烃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总有机碳、氮的空间分布一致,有机碳的高值区分布在近岸和渤海中部,这与细颗粒沉积物的分布相一致。通过有机质的C/N、613C等物源指标,认为该区有机质主要受陆源输入和海洋生物的共同作用。研究区正构烷烃主要呈现出单峰和双峰的分布特征,表明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和海洋自身贡献。所有样品的气相色谱图中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鼓包(hump),显示样品中含有“色谱不能分辨”组份(UCM),这意味着沉积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石油烃的污染。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区是河流输入陆源有机碳的主要“汇”。这与世界上其它大河控制影响下的大陆边缘海地区(RiOMar)的物质“汇”作用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意味着这些大河控制下的陆架浅海的有机碳埋藏是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柱样岩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受陆源和海洋自生来源作用的影响;柱样上层沉积物中UCM组份含量明显高于下层样品,上层沉积物样品中的藿烷和甾烷等生物化合物的分布特征也反映出其沉积有机质的成熟度高于下层,这可能跟人为活动导致的石油烃的输入有关。结合测年资料发现,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柱样沉积物样品的粒度明显变粗,且沉积有机质C/N比值也随之降低,这可能跟黄河1976年改道有一定的关系,导致供应该区的陆源物质不断减少。基于正构烷烃分子组成特征的证据,探讨了黄海陆源沉积有机质的运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也受到水动力条件的影响,细颗粒沉积区的含量最高,且北黄海正构烷烃含量明显高于南黄海,与TOC的相关性也更强,这可能跟不同海区沉积物的粒度和陆源有机质的贡献差异有一定的影响。泥质区内陆源有机质的绝对含量和相对百分含量都有明显的升高趋势,显示黄海陆架中部泥质区是陆源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汇”。PCA分析也显示出现代黄河入海物质供应的陆源沉积有机质在波浪、潮流等综合水动力条件的影响下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在陆架运移,并在远离其输入地的弱动力区域进行沉积、埋藏。这与世界其它边缘海地区陆源沉积有机质的“源-汇”过程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渤、黄海陆架上受特有水动力条件形成的细颗粒泥质区成为有机碳的主要沉降区,是有机碳的“汇”。把渤、黄海视为一个整体,可得到本区单位面积有机碳的堆积量约为13.5 tC/km2/yr,有机碳的年埋藏累积量约为5.9 Mt。考虑到现代黄河的入海物质主要集中在渤海,故单独估算得到渤海单位面积有机碳和正构烷烃的埋藏堆积量分别为28 tC/km2/yr,17.2 kg/km2/yr,高于渤、黄海整体的平均水平。渤海有机碳的年埋藏累积量约为2.1 Mt,这与世界上其它大河控制影响下的边缘海地区(RiOMar)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说明渤海具有和世界上其他大河控制下的陆架浅海及高生产力海区相当的碳汇效应。黄河这一世界级大河的输入,带来了巨量的陆源颗粒物质,加之相对封闭的海区环境、特有的水动力环境等因素条件共同决定了其相对较高的碳汇效应。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在全球碳循环中的角色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渤海5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机氯农药分析,结果表明:DDTs和HCHs两大类化合物是本区最重要的两类有机氯污染物,母体DDT在大部分样品中发生了明显的降解。在近岸区域DDT输入(如:三氯杀螨醇)主要与农业生产活动,化工企业的生产废水和防腐油漆的使用有关。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可以区别出近岸区域不同农药的历史贡献和当前输入状态,并指出近期DDT和工业氯丹的使用是环境中有机氯农药的重要来源;早期输入的有机氯农药化合物的分布除了受到输入来源的影响外,在二次搬运、分选等作用下,也受到了沉积物中有机质分布的影响。通过对本区沉积物进行质量风险评价发现,DDT和chlordanes两类化合物在本区具有较高生态影响,尤其是在渤海湾等近岸区域。渤海柱样岩芯中PAHs的垂向变化趋势受其低环化合物组份的影响较大。渤海热解PAHs的来源主要为燃煤贡献,石油等产物的输入对本区低环PAHs化合有重要影响,考虑到渤海受大河控制性影响,高等植物来源对于低环PAHs化合物的贡献也不可忽视。DDTs的垂向沉积记录与80年代农药的禁止生产、使用及随后9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柱中16种PAHs的垂向变化趋势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有着较好的阶段性响应关系。黄海沉积柱中的PAHs主要以燃煤贡献为主,其主要输入方式为大气沉降。通过对不同地区之间的PAHs沉积记录进行比较,可反映出东西方国家之间不同的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的演变历程。
其他文献
简述了板状刚玉在国内的4个发展阶段:初期接触阶段、了解发展阶段、尝试生产阶段、发展壮大阶段;介绍了板状刚玉生产的基本过程,包括球磨、成球、干燥和烧结;指出了板状刚玉
复杂小断块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开发难度较大,目前该类油藏采收率普遍较低,开发效果差,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具有较大的储量挖掘潜力。本文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台兴油田阜三段油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会议
基于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价值研究,本文就四点进行分析:整理思路,明确教学目的;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生物素养;课堂教学中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总结能力;利用概念图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