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差异与媒体公共性的建构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haise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论是体现媒体公共性的重要文体,而都市报是中国新闻改革和媒体市场化发展中独特而典型的代表,在都市报发展转型的过程中,都市报时评兴起并整体推动了时评中兴。本文以都市报时评为研究对象,力图呈现媒体公共性在中国具体的表现形态和实践策略,分析媒体公共性建构的制约因素,探讨媒体公共性建构可能的方向与路径。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广州、上海两地的四份都市报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评论内容、评论方式、评论发展等方面,都市报时评存在明显差异。言论差异的存在,既与地方政治控制和市场力量强弱密切相关,也显著受到媒体从业者及时评作者理念的影响。通过考察都市报时评的发展历史,分析制约都市报时评表现的结构性因素,研究发现,都市报时评以一种局部、差异、能动的方式实践着媒体公共性,而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对时评的风格、水平、规模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媒体公共性是媒体在面向公众、服务于公共利益、促进公共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属性,媒体实践是理解和建构媒体公共性的关键所在。都市报时评作为媒体公共性的一种话语实践,在不同的层面上实践并建构着媒体公共性,而不同都市报时评之间的差异,对于媒体公共性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言论差异表明,在政治控制和市场控制相似的环境中,行动者及其能动性在言论空间的建构中作用巨大,而多元和差异的媒体言论实践不仅有益于媒体的良性竞争,也为多元利益的表达和媒体公共性的建构提供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目前来看,国家政治权力强大,公民社会弱小,要实现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需要市场经济推动公民社会成长。但是,市场力量对媒体公共性有开拓和侵蚀的双重作用,都市报植根于市场,其时评公共性的表现是有限的,低层次的。都市报时评公共性的提升,应重视媒体实践主体的能动性,鼓励差异化的言论生态和多元意见的表达,同时媒体应增强与知识分子、社会公众的联系与互动,实现媒体公共性的主体建构。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媒体公共性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媒介融合,都市报扩大了读者群,增加了用户黏性,获得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在都市报群体及时评作者当中,共同的价值观正逐步形成,个体、差异的言论空间正逐步融合成为广泛而有共鸣的舆论场。
其他文献
豆类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蛋白质、赖氨酸和生物类黄酮,几乎不含胆固醇,是惟一能与动物性食品相媲美的植物性食品。故豆类享有“植物肉”、“绿色的乳牛”等美誉。豆类中的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居多,常吃豆类食品能起到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作用。因此,豆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食品。但是,原豆中含有很多能抑制营养成分吸收的抗营养物质,如抗胰蛋白酶因子和植酸等。这些抗营养物质会直接影响到人体对微
期刊
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发布的《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的一个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旅游
中国的区域差异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区域经济学中,地区发展的均衡和差异表征指标很多,而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变化是区域差异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
药物进入生物体血液系统后大多会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血清白蛋白(serumalbumin,SA)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载体蛋白,能与许多内源及外源性化合物结合。药物与SA的结合不仅可以调节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