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研究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特点、内涵、影响因素及其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准确地应称为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研究应首先建立基于水资源的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多种流域发展模式进行水资源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和判别,对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发展模式的承载能力指标进行分析,找出承载能力最大的发展模式和适合流域特点的最优发展模式。选取人口及其生活质量做为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揭示了承载能力的本质,概念清晰,可描述为数学中的包络面。针对流域特点建立了基于水资源的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发展系数、协调系数、公平系数,以及由其构成的衡量水资源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与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系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判别方法。 为保证在良好生态的前提下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论文根据生态适宜性理论,建立了干旱区典型天然植物生长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偏态单峰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基于此关系模型,利用遥感技术成果以及植物生理需水的现场实验数据,提出了干旱区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与干旱区实地调查资料和其他文献成果的比较说明,建立的模型和提出的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是合理正确的,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类似地区。 第五章研究了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出了建议发展模式,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说明文中提出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是可行的,实用的,具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