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的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ting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清末民初中国师范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其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问题。师范教育模式是随着近代社会工业化的进程而产生、发展的。中国在近代社会的变革过程中,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受西方社会文化教育的影响,逐步开始改革传统的封建教育,推行近代新式学校教育。与其同时,师资紧缺问题就成为制约新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从清末制定《癸卯学制》到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在基本适应近代社会新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基础上而形成。具体表现为:在管理体制上,采取独立设置、集权管理的体制适应了政府控制教育的需要;在教育形式上,采用定向、分层的师资培养方式适应了新式教育对师资数量上的需求;在学生管理上,采用官费培养、毕业后必须服务于教育界的契约形式保证了师范生生源、稳定了师资队伍;在课程设置上,采取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混编,并注意各课程的区分与衔接,而且各级师范学校设置附属中、小学等适应了师范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社会适应性中遇到的问题表现在:新式教育与旧的政治制度之间相冲突,新教育对于教师的迫切需要与政府对新教育经费投入的矛盾突出,新教育的发展与教师地位的不相称等。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就是在这种与社会适应性的矛盾中形成和发展的。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在其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中,总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教育模式必然会产生与社会其他要素之间,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问题。所以,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在世界已成为一个空前开放、相互依存的整体的信息化社会,也渐渐显露出了种种不适应的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师范教育模式向教师教育模式转型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社会适应性问题的一点重要启示。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一、引论。主要叙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及思路,并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 二、中国社会近代化与师范教育模式的形成。通过对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和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的考察,分析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而
其他文献
以沧河游乐园夜景照明为例,结合游乐园区建筑类型、使用功能、分布情况,规划园区的景观照明系统,制定照明景点策略,依据大型游乐设备的工艺特点确定最终夜景照明方案。
最近召开的“巴渝文化研讨会”就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一是有关巴渝文化及重庆人文精神的讨论;二是有关三峡文化、巴渝文学的探讨;三是有关巴渝民俗民间艺术的分析;
我国的消费信用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消费信用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消费信用,充分的发挥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结合我国国情,
目的:进行半夏的品质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方法:在半夏品质研究方面,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半夏中琥珀酸的含量,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测定半夏苯甲酸的含量,采用
通过测量不同光刻条件下制作的ITO电极的方块电阻,提供了一种利用方块电阻测量值来衡量有机太阳电池ITO电极质量的方法。对于笔者所使用的ITO电极图案和ITO玻璃的规格,在指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