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庸到仁圣——两宋政治迭变中的仁宗形象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Wang9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研究仁宗形象的提升过程及其原因,探索仁宗形象的提升与宋代政治的关系。   宋仁宗赵祯在位四十二年,基本上算是个平庸之君。他在位期间,臣僚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不过,其形象却在身后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一过程始于熙丰变法时期。神宗与王安石强力推行新法,遭到元老重臣的反对。但神宗不为所动,元老重臣转而反对变法,鼓吹祖宗之法不可变,更积极地制造赞颂祖宗之法的舆论,仁宗的形象也被美化。   元祜时代,旧党大臣回朝执政,效法仁宗的言论也就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废新法、复旧政的实践中,恢复仁宗时期的法度也是最具可行性的选择。于是,仁宗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朝中各种势力争相利用的政治资源。不过,好景不长,更化结束后,哲宗、徽宗亲政时期,绍述神宗又成了朝廷的基本政策,称颂仁宗的言论也只能在被贬逐的士大夫间流传,而在朝堂上销声匿迹。   正因仁宗已经成为一种政治资源,所以重塑过的仁宗形象已经与“真实”的仁宗截然不同。这完全是士大夫为表达自身的政治理念而创造出来的。仁宗的新形象也因北宋中后期新旧党争的持续而愈发高大。   钦宗即位后,长期受打压的部分旧党中人,主要是以杨时为代表的洛学信徒期待一场颠覆性的更化运动,彻底地清算新党、新政、新学。但在金军强大的军事威胁下,这一主张没有得到钦宗和大部分官僚的支持,反而加深了宋廷内部的矛盾。为了保持朝廷内部的稳定,钦宗将极力鼓吹全面恢复“仁宗之法”的官僚逐出朝廷。而洛学传人虽然未能实现其政治目标,但仍汲汲于塑造仁宗的“仁圣”形象。   经过旧党士大夫几十年的美化后,高宗时期,效法仁宗正式上升为国家政策。而这与北宋突然灭亡的特殊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孟太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直接原因是苗刘兵变。孟太后在平叛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兵变结束后,她长期主张的“效法仁宗”被写入赦文之中,成为官方意志。   但高宗对此并不十分看重。高宗政治手腕高超,“效法仁宗”不过是他手中的政治策略而已,他所追求的是将仁宗的旗号为己所用,而不是被它限制。事实证明,高宗的手腕相当高明,朝野各界在舆论上都接受了崇奉仁宗的观念,甚至有臣僚将高宗媲美仁宗。而这却与士大夫美化仁宗形象本来的目的背道而驰,高宗所作所为与他们所重塑的仁宗截然不同。士大夫美化仁宗本来是要树立一个政治榜样,以约束和规范皇帝的行为,借以实践士大夫的政治理念。但高宗将效法仁宗转化为加强统治的工具,为自己博取名声。   仁宗地位在南宋中后期继续提升,甚至被部分臣僚比作尧舜一样的圣君,仁宗朝也被美化成可以媲美三代的盛世。宋代儒学的新发展,造就了宋人超迈汉唐,直追三代的观念。到南宋时期,士大夫更将这种观念与称美仁宗结合起来,造就了一个足以比肩三代的仁宗盛世。
其他文献
本文拟用历史文献学的方法,结合岭南开发史与岭南文化,并从文人与端砚之间的关系角度对唐以来端砚开发史进行考察。考察范围涉及唐以来端石各坑兴废、文人与端砚、端砚的流通
学位
在我们对古希腊城邦经济状况的历史研究中,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雅典、斯巴达等少数几个著名的城邦上,而很少注意到其它的古希腊城邦,以至于留下了较大的学术空白。另一方面,由
本文通过对1977-1989年间中国对契诃夫作品的选择来分析这一段时间的思想界情况。契诃夫作品在当代中国有较大影响,契诃夫的《变色龙》和《套中人》是80年代中国读者最熟悉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