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非瓣膜性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是无房颤患者的5~7倍,未治疗的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复发风险约为12%,因此,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急性期防止脑梗死复发尤为重要,研究脑梗死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急性期复发危险因素,以期早期识别、早期干预,防止复发、改善预后迫在眉睫。目的:通过比较脑梗死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急性期复发和急性期未复发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二者之间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性,旨对脑梗死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急性期复发患者临床特点及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的相关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入住曲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脑梗死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06例,急性期复发患者36例为研究组,未在急性期复发患者70例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相关化验指标、治疗方法及NIHSS评分、CHA2DS2—VASC评分的差异;进一步将存在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以筛选出脑梗死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急性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研究组患者高龄、女性居多,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卒中病史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患者脑钠肽、D-二聚体、肌钙蛋白、心脏EF低于50%的比率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患者双抗+抗凝治疗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各分数段患者比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既往卒中病史、肌钙蛋白、心脏EF水平,治疗方法双抗+低分子肝素抗凝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急性期未复发患者相比,急性期复发的脑梗死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高龄、女性的比例增高。(2)与急性期未复发患者相比,急性期复发的脑梗死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卒中史患者所占比例增高。(3)除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外,肌钙蛋白、心脏EF水平低于50%可能是脑梗死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急性期复发的独立危险性因素。(4)治疗方法方面,双抗+低分子肝素抗凝可能减少脑梗死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急性期复发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CHA2DS2—VASc评分均为高危,且研究组及对照组CHA2DS2—VAS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HA2DS2—VASc评分并不能完全预测脑梗死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急性期复发风险,需结合其他因素共同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