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猴侧脑室持续灌注Aβ1-42建立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

来源 :广东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tombo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Aβ诱导的非人灵长类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Disease,AD)动物模型,使其更接近人类AD的病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更贴近AD复杂的病因和病理变化过程,为研究AD的发病机制和药物开发等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 方法 成年雌性食蟹猴三只,参考《广西猕猴脑立体定位图谱》定位,采用微渗透泵经侧脑室或脑实质灌注Aβ1-42联合海马一次性微量注射Aβ1-42及其水解酶抑制剂的方法造模。分别于手术后1周、2周、5周和8周进行延迟反应试验,观察造模前后的行为学变化。手术后8周剖杀,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脑组织进行HE、尼氏(nissle)和Bielschowsky法神经原纤维染色,观察脑组织基本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Aβ1-42、GFAP、Synaptophysin和CHAT的表达活性。 结果: 1.行为学改变 延迟反应试验显示:采用侧脑室微渗透泵灌注的3号猴术后第1、第2、第5、第8周30次/天测试反应正确率呈依次下降趋势,其中第5周和第8周下降最为明显,与第0周比较,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1号猴和对照组2号猴手术前后行为学测试无明显变化。 2.脑组织病理学改变 2.1微渗透泵脑实质灌注联合海马局部注射(1号猴):双侧海马可见神经细胞固缩及小胶质细胞侵入坏变神经元胞体形成的嗜神经细胞像;齿状回可见液化性坏死;泵植入位点周围脑实质可见胶质细胞增生及嗜神经细胞像。 2.2微渗透泵侧脑室灌注联合海马局部注射(3号猴):双侧海马可见神经细胞固缩、嗜神经细胞像;齿状回可见液化性坏死及小胶质细胞增生;左侧海马及内嗅区可见神经元脱失;双侧丘脑和豆状核可见嗜神经细胞像。银染可见海马锥体细胞排列紊乱,顶树突神经原纤维扭曲,但未见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 2.3对照组(2号猴):双侧海马锥体细胞层未见明显病变区域,神经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清楚;齿状回未见变性坏死区及小胶质细胞浸润;内嗅区未见神经元丢失。 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3.1免疫组化观察结果表明,1号猴Aβ1-42沉积散在分布于微渗透泵植入位点周围小范围区域;3号猴双侧脑室脉络从上皮细胞、室管膜上皮细胞、双侧海马、双侧基底前脑及邻近侧脑室的颞叶皮质神经元胞质内均出现了弥散或小粒状的棕褐色沉积;对照组未见Aβ1-42表达阳性神经元。 3.2实验组1号猴和3号猴海马注射位点周围及齿状回的多形细胞层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3.3实验组1号猴右侧海马注射位点处存在明显的突触丢失淡染区,突触丢失部位锥体细胞消失,由增生的胶质细胞取代。 3.4实验组3号猴ChA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目减少,且着色较浅。 结论 1.本实验采用微渗透泵经侧脑室持续灌注Aβ1-42的方法,初步构建了食蟹猴AD模型。 2.本模型出现了学习、记忆能力减低,脑内广泛的Aβ沉积及神经元丢失和胶质增生等AD样病理改变。 3.初步证明采用微渗透泵经侧脑室持续灌注的方法构建灵长类AD模型优于一次性微量注射的方法,联合注射Aβ水解酶抑制剂的造模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
其他文献
反映人体细胞组织糖代谢过程的2-去氧-2-[18F]氟-D-葡萄糖([18F]FDG),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药物之一。而1, 3, 4, 6-O-四乙酰基-D-吡喃甘露糖是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