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八朝名臣言行录》文献学价值探析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9306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是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他一生著述很多,《八朝名臣言行录》是其史学著作之一,是《五朝名臣言行录》和《三朝名臣言行录》的合称。朱熹的《八朝名臣言行录》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对于当代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帮助很大,因此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编撰过程及文献价值,纠正其中存在的一些讹误,从而为人们更好地利用此书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八朝名臣言行录》记载了北宋一百零四位名臣的言行事迹,是北宋当代史的人物资料汇编。该书征引了二百多种文献,范围比较广泛,有文集、家传、行状、碑铭、墓志、遗事、语录、别史、杂史、笔记、杂记、小说等,保存了大量罕见的史料,这对于后世学者从事史学研究和文献学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史料。   《八朝名臣言行录》在传世过程中出现过两种版本,即《八朝名臣言行录》(朱熹原本)和《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后集(南宋李衡删节本),也就是当代学者们指出的原本和删节本。目前前者最为流行的是四部丛刊本,后者最为流行的是四库全书本。后者对前者进行了大量的删改,使该书的史料价值大为降低,但删节本在删节史料的同时还保存了《八朝名臣言行录》原本所遗失的部分内容,因此其价值也不容忽视。   《八朝名臣言行录》摘录了北宋许多官私著作,但其中许多著作已经亡佚,幸赖《八朝名臣言行录》保存有部分佚文,并对后世的辑佚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时《八朝名臣言行录》还有很高的校勘学价值,可以纠正许多传世著作的讹误和补充缺漏。
其他文献
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互助组至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终结的特殊历史时期——集体化时代,是中国山区变动最为剧烈和深刻的时期。在此期间,建设什么样的社
“大跃进”时期的“技术革命”,是中国当代技术史上的一件大事。目前,学术界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研究“大跃进”运动的比较多,但对于“技术革命”则鲜有充分论述,特别是
竹王神话传说最早见载于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以下简称《华志》——引者注)。以往对竹王传说的理解,大都认为其母题是族源神话。本文认为,单纯从族源神话母题角度解释竹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