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伴有进行性认知和记忆功能减退的中枢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绝经后女性AD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是男性发病率的2~3倍。雌激素替代疗法(ERT)可减少或推迟AD的发病。但是,ERT的应用由于存在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的危险性而受到限制。所以,金雀异黄酮,一种具有弱雌激素活性但又没有明显副作用的植物雌激素,有希望替代雌激素,成为预防和治疗AD的新药。
目前,绝经后中枢神经退变及雌激素和植物雌激素的神经保护作用不明,一些研究表明,线粒体机能紊乱是AD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而由于线粒体机能紊乱导致的生物能量障碍,很可能是众多导致绝经后女性中枢神经退变机制的最后通路之一。
目的:本课题采用去卵巢Sprague-DaWley大鼠模型模拟绝经后女性的病理改变,并采用金雀异黄酮和苯甲酸雌二醇替代体内的内源性雌二醇作为阳性对照,观察海马组织ATP含量,海马线粒体ATP含量及线粒体ATP合成率的变化,以探讨绝经后女性中枢神经系统退变及雌激素和植物雌激素神经保护作用的线粒体机制。
方法:
1、海马ATP含量的检测:37只2~3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①正常对照组、②去势2d组(OVX-2-day)、③去势4d组(OVX-4-day)、④去势6d组、⑤去势8d组(OVX-8-day)、⑥去势10d组(OVX-10-day)、⑦去势12d组(OVX-12-day)、⑧苯甲酸雌二醇组(OVX-EB,50 μl 5﹪的苯甲酸雌二醇)、⑨金雀异黄酮组(OVX-genistein,50 μl 25﹪的金雀异黄酮)。正常对照组不经任何处理即处死;去势2、4、6、8、10、12d组则分别在摘除双侧卵巢后2、4、6、8、10、12d处死;苯甲酸雌二醇组和金雀异黄酮组在摘除卵巢后即开始皮下注射给药,隔日一次,并于去势后第6天处死。
2、海马线粒体ATP含量的检测:20只2~3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对照组、②去势组(OVX-only)、③苯甲酸雌二醇组(OVX-EB,50 μl 5﹪的苯甲酸雌二醇)、④金雀异黄酮组(OVX-genistein,50 μl 25﹪的金雀异黄酮)。正常对照组不经任何处理即处死;去势组则在摘除双侧卵巢后6d处死;苯甲酸雌二醇组和金雀异黄酮组在摘除卵巢后即开始皮下注射给药,隔日一次,并于去势后第6天处死。
3、海马线粒体ATP合成率的检测:20只2~3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对照组、②去势组(OVX-only)、③苯甲酸雌二醇组(OVX-EB,50 μl 5﹪的苯甲酸雌二醇)、④金雀异黄酮组(OVX-genistein,50 μl 25﹪的金雀异黄酮)。正常对照组不经任何处理即处死;去势组则在摘除双侧卵巢后6d处死;苯甲酸雌二醇组和金雀异黄酮组在摘除卵巢后即开始皮下注射给药,隔日一次,并于去势后第6天处死。3部分实验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法(HPLC)分别对ATP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
①海马ATP含量的检测: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去卵巢后的2、4、6、8、10、12d组,海马ATP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有意义t(LSDt)检验表明,海马ATP含量在正常对照组,去势后2, 4, 10d组,苯甲酸雌二醇组和金雀异黄酮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势后6d组的海马ATP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去势后8d组的海马ATP含量与去势后6d组的海马ATP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海马线粒体ATP含量的检测: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的线粒体ATP含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 t检验表明,线粒体ATP含量在正常对照组,苯甲酸雌二醇组和金雀异黄酮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势组的线粒体ATP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③海马线粒体ATP合成率的检测: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的线粒体ATP合成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 t检验表明,线粒体ATP合成率在正常对照组,苯甲酸雌二醇组和金雀异黄酮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势组的线粒体ATP合成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结论:去势后海马ATP含量呈现一过性改变,提示雌激素撤退后脑组织可能存在能量代谢障碍;线粒体ATP含量和线粒体ATP合成率降低,表明雌激素撤退可致线粒体机能减低,但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金雀异黄酮和雌二醇则有助于保护线粒体机能从而恢复线粒体正常的能量代谢。这些结果表明,雌激素撤退后由线粒体功能紊乱导致的脑组织生物能量障碍可能在绝经后女性中枢神经系统退变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外源性雌激素和植物雌激素则可能是以线粒体为靶点发挥神经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