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掺杂碳基体的构筑及在室温钠硫电池正极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sc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室温钠硫电池体系由于具有比容量高、安全性好、成本低、环境友好等特点,成为目前钠电池领域内研究的热点。但室温钠硫电池中硫正极存在硫与多硫化物的导电性差、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所带来的粉化,以及可能存在的“穿梭效应”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室温钠硫电池的实际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将研究集中在硫正极上,基于钴修饰ZIF前驱体构建钴修饰氮掺杂碳基体材料并与硫复合,针对性地解决室温钠硫电池正极导电性差、体积变化严重及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较慢等问题。此外,通过对该材料构建理论界面模型及对其储能机理进行研究,分析该材料的微孔结构和Co元素所起到的作用,为后续室温钠硫电池的发展提供依据。分别通过浸渍法与共晶法合成两种不同的Co修饰ZIF前驱体,并通过高温碳化及与硫复合得到钴氮掺杂碳载硫复合材料(S@Co/NC)。高温碳化后的基体材料的形貌完整,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通过浸渍法与高温碳化制备的载硫复合材料当中,浸渍时间为0.5 h的[email protected]/NC-1的材料性能优异,0.1 C具有1271 m Ah·g-1的初始比容量,3.0 C仍可提供691 m Ah·g-1的可逆比容量,在0.2 C和1.0 C下分别循环100次和150次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0.9%与84.0%。通过共晶法与高温碳化制备的S@Co/NC-2载硫复合材料中,锌钴比为9:1时材料的性能优异,0.1 C具有1336 m Ah·g-1的初始比容量,3.0 C仍具有835 m Ah·g-1的可逆比容量,在0.2 C和1.0 C下分别循环100次和200次后分别保持93.8%与84.7%的容量。通过TEM、XRD等测试分析发现,基体材料中Co元素的存在形式与其含量有关,在Co元素含量较少时以小团簇的形式存在,而随着Co含量的提升,小团簇的Co自发团聚,形成Co颗粒。理论计算表明,单分散的Co、N元素会改善碳基体界面的导电性,提高界面对硫及多硫化物的吸附能力和电化学性能。通过GITT验证了Co元素能够改善Na+的扩散速率,并通过不同扫速CV曲线和不同电位下EIS曲线,证实Co元素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起到了加速作用。同时,通过构建不同尺寸微孔界面模型证明了一定大小的微孔结构会对硫及多硫化物产生限域作用。
其他文献
集高安全性、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绿色环保于一身的水基锌离子储能器件,在便携式电源和电网储能基站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然而,水基锌离子储能器件的推广使用,仍受到以下因素的束缚,如:正极活性物质的结构坍塌、负极的枝晶生长、Zn负极的不可逆副反应、传统的水溶液电解质无法在低温工作。本论文针对水基锌离子电池中存在的问题,在Zn SO4电解液中加入了N,N-二甲基甲酰胺(DMF),制备了DMF/Zn SO
对于绿色可持续的高比能储能体系的迫切需求,使得具有高理论容量、高能量密度、低生产成本且环境友好的锂硫电池成为理想的储能体系之一,受到海内外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但要推动锂硫电池的实际规模化应用,还面临着诸多有待攻克的挑战性难题,包括了硫及放电产物的本征电导性极差,活性物质在循环过程中存在巨大的体积膨胀问题,放电中间产物长链多硫化锂(Li PSs)存在的严重穿梭效应等。可溶性多硫化物在正负极的穿梭扩散
在21世纪的今天,能源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为了实现未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开发和利用经济的新型清洁能源存储和转换的设备成为了新世纪能源领域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其中低温燃料电池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此类的能源转换装置,氧还原反应(ORR)和氧析出反应(OER)又是此类装置中的重要反应,而由于上述两种反应的动力学十分缓慢,这就限制了低温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这使开发高性能的双功
近年来极端事件频发威胁着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而同时新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加大了电力系统的调控难度。提高对风、光出力的预测准确性是在面对当前现状,有效指导调度规划,为可调资源的启用提供预警时间,从而提升电网弹性,减少弃风弃光、促进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提升这种超短期感知调节能力配合常规电源进行调节具有其必要性。另一方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为研究提高预测精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支持。当前电网高
新能源电动车和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锂离子电池需求暴涨。在锂离子电池市场中尤其是车用锂离子电池,三元的镍钴锰系电池兼具成本和能量密度的优势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退役的车用三元电池也可探索用于规模储能。提高三元电池中镍含量的比例能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然而镍含量占比的升高造成正极材料的合成难度上升,高温下更容易发生阳离子混排,降低了锂层中活性锂的含量。此外镍含量增加,高稳定性锰含量的减少也使电池的循
锂硫(Li-S)电池因为具有非常高的理论比容量(1675 m Ah g-1)和理论能量密度(2600 Wh kg-1)成为了最有发展潜力的下一代储能设备之一。但基于电池的工作原理,Li-S电池面临着自身的诸多问题,其中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严重的阻碍了Li-S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因此,解决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是Li-S电池的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论文分别从尺寸筛分和催化两方面对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应。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是一种利用产电的微生物催化分解阳极中的有机物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一种绿色环保无污染的装置,为当前面临的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思路。然而目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还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比如产电效率低,成本高等诸多因素。其中阳极材料的性能是影响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过渡金属氮化物具有贵金属的导电性以及优异的电催化活性
便携式、小型化、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有力地刺激了柔性、微型超级电容器的快速发展。这类超级电容器以其周期寿命长、能量密度大以及安全性高等优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MXene因其优异的导电性、丰富的表面化学性质和较高的理论比电容被证明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用于制备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本文以Ti3C2Tx(MXene)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构筑具有高储能性能的MXene基超级电容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分布式发电技术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通过微电网对分布式电源进行统一管理可以克服分布式电源对电网的冲击,提高供电可靠性。然而,在孤岛微电网中,受线路阻抗的影响,采用下垂控制的逆变器之间存在环流,无功功率分配不精确。而且微电网在带不平衡负载和非线性负载时,传统下垂控制没有考虑不平衡功率和谐波功率的均分问题。此外,传统微电网二次控制采用周期采样的通信方式,这会造成了通信“资源”的
随着风电、光伏板、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集成电网的需求日益增长,微电网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解决方案,受到广泛的欢迎。微电网通常由常规发电机、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和负载组成。根据耦合总线的类型,可以将微电网分为交流微电网、直流微电网和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近年来,直流微电网以其高效、可靠、可扩展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确保精确的电流分配和电压恢复是直流微电网的主要控制目标。为了实现这两个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