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IPCC AR5多模式数据,研究21世纪多排放情景下东中国海海平面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贡献因素;同时利用海洋环流模式(ROMS)开展动力降尺度模拟研究,获得高分辨率东中国海海平面上升空间分布。研究发现到21世纪末(2090~2100年平均值相比于2010~2020年平均),东中国海区域平均海平面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将分别上升344[178-520]mm、433[238-648]mm和630[358-949]mm,这与同时段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相当。东中国海海平面上升区域分布上,各个情景下都是在南部海区上升幅度较大,而北部海区上升幅度相对较小。进一步地计算海平面上升中,海洋(ocn,包括海洋动力变化和热力变化)、陆地冰(land ice,包括陆地冰川、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变化)以及其它因素(包括地下水和冰川均衡调整)的贡献,发现到21世纪末,RCP8.5情景下东中国海区域平均海平面上升中ocn和land ice贡献相当,RCP2.6和RCP4.5情景下land ice贡献稍高于ocn贡献,不同情景下其他因素对东中国海区域平均海平面的贡献几乎均为0。Land ice和ocn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总海平面的空间分布特征相近,存在自南向北的递减梯度变化,且在RCP8.5情景下空间分布差异最大。21世纪上海附近海域总海平面上升幅度小于东中国海区域平均总海平面,land ice是其主要贡献因素,贡献率高达59%。耦合模式分辨率(水平约1°)较低,难以准确预测东中国海海平面上升空间分布,特别是沿岸海区。我们使用模式(ROMS)动力降尺度方法模拟上文中ocn部分,重点研究高分辨(0.1°×0.1°)结果中东中国海平面上升的空间分布特征,情景以SSP5-8.5(CMIP6)为例,强迫场来自BCC-CSM2-MR全球耦合模式。动力降尺度模拟得到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黑潮流域上升幅度大,东中国海内区上升较小;黄、东海中部海区上升高于东西侧沿岸海区;黄、东海东部海平面沿岸线分布,在上海和浙江沿岸较低等。进一步分析发现东中国海局地热比容贡献较小,其空间形态与水深分布相关,这一结果说明东中国海海平面上升主要取决于邻近大洋的动力和热力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