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滤过泡临床分析及核心蛋白聚糖对瘢痕化调控作用的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l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功能性滤过泡形态与眼压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建立一种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获取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相对面积的方法,探讨功能性滤过泡的大小与眼压的量化关系。 方法:采用裂隙灯照相系统对小梁切除术后的功能性滤过泡进行图像采集;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EPC02000软件)对滤过泡的相对面积(Relativeblebsize,RBS)进行定量分析和一致性分析;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将功能性滤过泡相对面积与眼压进行线性相关及回归分析;比较此种计算功能性滤过泡相对面积的方法与IBAGS(theIndiariaBlebAppearanceGradingScale)滤过泡评估方法在分析与眼压相关性时的差异。 结果:入选的青光眼患者35例(42眼)行小梁切除术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4±2.7(0.5~11.0)年,平均眼压为13.2±3.6(5.0~19.7)mmHg。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RBS平均值为0.45±0.27(0.10~1.44)。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测量者内的类内相关系数(ICC)为0.984(P<0.01);测量者间的ICC值为0.971(P<0.01)。RBS与眼压值的相关系数为r=-0.732(P<0.01),两者的回归方程为:YIOP=17.363-9.451XRBS,决定系数R2=0.523。IBAGS各项指标的评分,滤过泡的范围(E)为1.8±0.5(0~3)分;隆起的高度(H)为1.9±0.7(1~3)分;血管化的程度(V)为1.0±0.4(0~2)分,将E、H、V与眼压关系进行多元回归(stepwise)分析,H进入回归方程,得方程YIOP=17.911-2.564XH,R2=0.267;将H、V、RBS与眼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RBS进入回归方程,得方程YIOP=17.363-9.451XRBS,R2=0.523。 结论: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EPCO2000软件)可较准确地测量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相对面积;此法较传统评估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滤过泡的形态与眼压的定量关系;功能性滤过泡越大,眼压越低。 第二章瘢痕性滤过泡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因滤过道瘢痕瘢痕导致滤过手术失败的滤过泡病理组织学特征。 方法:收集8例瘢痕性滤过泡的结膜及结膜下瘢痕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对结膜鳞状上皮化生的程度、上皮细胞的层数、上皮下新生血管的数量、成纤维细胞的数量、炎症细胞的数量、胶原的沉积等病理特征进行量化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量化的病理特征进行多变量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8例青光眼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42.9±19.2(20.0~74.0)岁,本次手术距末次手术时间21.9±12.5(10~42)月。瘢痕性滤过泡组织中有多种不同的病理变化,其中结膜上皮细胞以变性为主,发生率为80.0%(4/5);局限性的结膜上皮显著增生,占60.0%(3/5);上皮下显著的胶原过度沉积、变性,占37.5%(3/8);结膜下组织部分伴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血管组织形成,其发生率则分别为37.5%(3/8)、37.5%(3/8)和50.0%(4/8)。结膜上皮细胞层数(ET)与炎症细胞的数量(IC)相关系数,r为-0.914(P<0.05),成纤维细胞的数量(FC)与胶原沉积的程度(CD)的相关系数r为0.932(P<0.01),:其它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结膜上皮细胞变性、胶原的沉积、炎症细胞的浸润、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组织的增生是瘢痕性滤过泡病理改变的共有特征,但不同个体之间又存在着以某些特征为主要表现的差异。 第三章核心蛋白聚糖对人眼结膜囊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 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对体外培养的人眼结膜囊成纤维细胞(HumanTenonsFibroblasts,HTFs)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HTFs,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形态学观察和MMT法检测DCN和丝裂霉素C(MMC)对体外培养的正常人HTFs生长抑制作用的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DCN对HTFs细胞周期的影响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DCN对。TGF-β2、Smad4、ProcollagenI、MMP-2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blot法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CN对TGF-β2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体外成功培养了HTFs;用不同浓度的DCN对HTFs生长进行干预,结果发现浓度为0.4μg/ml、2μg/ml、10μg/ml和50μg/ml的DCN对HTFs生长具有抑制作用,50μg/ml作用48小时的抑制作用最强,同样浓度、同样作用时间的MMC对HTFs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DCN。0.4μg/ml、50μg/ml浓度的DCN作用HTFs48小时后,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减少,未见对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0.4μg/ml、2μg/ml、10μg/ml和50μg/ml浓度的DCN能够下调TGF-β2、Smad4、PrecollagenI、MMP-2等mRNA的表达。0.4μg/ml、50μg/ml浓度的DCN能够下调TGF-β2蛋白的表达。 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DCN对HTFs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DCN的抑制作用强度明显低于同条件下MMC的作用。DCN对HTFs抑制作用的方式与MMC不同。DCN对HTFs生长的有多方面影响;下调TGF-β2的表达可能是。DCN抑制HTFs生长的机制之一。 第四章核心蛋白聚糖在免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瘢痕调控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核心蛋白聚糖抑制动物滤过手术模型瘢痕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将18只兔子36眼随机分入四组:DCN组(小梁切除术+DCN滤过泡下注射)、MMC组(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MMC)、PBS组(小梁切除术+PBS滤过泡下注射)和T组(单纯小梁切除术)。观察各组的眼压、滤过泡形态、角膜内皮、视网膜电图(ERG)、滤过泡组织学特征及睫状体组织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结果:在小梁切除术后7天、14天、21天和28天时,DCN组和MMC组的眼压低于PBS组和T组。DCN组和MMC组滤过泡的存活时间长于PBS组和T组;DCN组的滤过泡苍白,弥散,MMC组滤过泡苍白,薄壁。滤过泡病理组织显示,DCN和MMC组的胶原沉积的程度轻于同期的PBS组和T组,28天时,DCN和MMC可见瘢痕组织形成,但其致密程度低于PBS组和T组,MMC组瘢痕组织最为稀疏。术后21天时,各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边形细胞的比例检测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8天各组ERG视杆细胞反应的b波未见明显差异。术后14天时滤过泡下方的睫状体进行透射电镜的观察,MMC组可见局部毒性反应,而其它各组未见。 结论:兔眼小梁切除手术后滤过泡下注射DCN能够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过程,有效地控制眼压、延长滤过泡的生存时间,其抑制瘢痕化的效果较MMC温和,对局部眼组织的毒副作用不明显。
其他文献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摘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常导致术后显著的视力下降。前囊膜上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umcell,LEC)迁移
目的:1、本实验通过研究大鼠高能量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探讨高能量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时间分布特点及细胞凋亡与损伤程度的关系。2、通过观察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
背景与目的: 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结肠癌手术前或术后转移发生率高,这样,多数患者失去手术治愈的机会。化学治疗是进展期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耐药性的产生常导致结肠
脓毒症是由确切或可疑的感染所导致的破坏性的全身炎症反应。其病情进展快,是诱发脓毒症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脓毒症存在着患病率高、病死率高、治疗
第一部分 1、研究目的 初步评价临床Ⅱ期舌体鳞癌诱导化疗的临床疗效。 、2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1992年1月~2005年12月行单纯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