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诗意寻找中的心灵挽歌——从鲁迅、沈从文、萧红、师陀看中国现代还乡文学创作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shenxia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份:   第一部分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四位作家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他们进行还乡创作的原因,揭示现实还乡和精神还乡的内在关系,并试图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多种文化内涵。中国现代知识者们20世纪初新的历史境遇中,经历了身心俱痛的离乡迁徙,在人类普遍的故乡情结的驱使下,作家们不仅回到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而且更大程度上在精神上寻访故乡。还乡出自人类最普遍的对故土、对家园的归宿感,现实的历练和辗转不定,最容易使作家产生强烈的怀乡情结,结合四位作家的情况来看,还乡具有慰藉、补充、和谐等心理功能,尤其是在精神还乡中作家们能达到平衡心理的目的,获取新的动力。作家们的还乡创作,体现出多种文化内涵:土地维系着血脉生命之根;在还乡作家普遍涉及的自然话语中,存在着对自然原始野性的呼唤;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对立结构之下,显示出深沉的文化批判力量。   第二部分,进入到文学表现范围内,将创作主体的思想与文本话语层面的还乡形态互为关照,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见证了还乡者独特的心路历程。作家们笔下所建构的故乡概念可以分为具体实指和泛指两种类型。   第三部分,运用结构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还乡”所体现的去与回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结构分析。从外显的表层结构来看,表现出整体上的对立关系,存在着现实触摸/回忆幻想、城市/乡村、看/被看三种主要的对比结构,诸多对比结构的存在,使得还乡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第四部分,论述还乡文学的意义所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还乡创作仍然是人类恒久对故乡诗意追求的共响,在与世界文学的纵向比较中发现,少勃发的生命抗争过程,多忧伤感怀的低吟;在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横向比较中发现,将离愁别绪的表意中心转而成为现代精神漂泊者的心理探索过程。
其他文献
本论文认为,列斯科夫创造的小说世界,不可辩驳地证实了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研究其小说文体正是本论文的主旨.论文《绪论》主要从题材、主题、艺术形式和基本表现手法
  “居”不仅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更是一个历史的、诗学的问题。本文将“居”的范畴规约、定格在物理和文本意义之上,并将海氏“居”的理念充盈其中,以期“居”从遮蔽走向无蔽。
有这样一群人,一年中有大半年要满世界去捕捉时尚信息,各个国际大品牌的新品发布会的T台前几排会永远为他们留着。既要与各国供货商沟通、谈判,又要到巴黎、伦敦、纽约、东京尽情地购物。而这一切,不需要自己买单。他们在购物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游走世界各地,还满足了他们对物质的欲望。这些对时尚敏感、能准确判断流行趋势、眼光独到、经验丰富,能够根据市场判断制定畅销商品采购计划并实施采购的人,被称为“时尚买手”。  
有人每天大鱼大肉也不见血压升高,而有人年纪轻轻就得了糖尿病;有人一辈子吸烟也没患肺部疾病,有些人烟龄不长却罹患肺癌。这是因为每个人疾病遗传倾向不同。那么,您对哪种疾病易感?哪些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呢?  家族的“癌症魔咒”  布拉德菲尔德家族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但是,自从这个家族的老祖母戈尔于1960年死于胃癌后,死亡的阴影就一直笼罩着她的子孙们。  戈尔死于胃癌后,家族后代有多名成员死于同样
本文要考察的则是在对民间的关注中,张炜、韩少功、莫言、李锐、余华等是被普遍认为有民间倾向的作家进行了怎样的思索。通过这一考察发现了他们创作中的共同性。 其共同性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老年人的话题,研究表明,记忆力的下降始于30岁。记忆力衰退往往从一些小迹象开始,如果你愿意,我们有足够的法则供你仔细了解这些小问题。      如果你是上班一族   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院一位神经学教授对今天的上班一族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如今的年轻人正在变得越来越愚笨,他们过分依赖计算机,自己却失去了学习和记忆新东西的能力,这是一种典型的大脑退化症。”   事实上,确实有好多白领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