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督教堂与社会变迁研究——折柳基督教堂调研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结合宗教社会学研究视角,充分展示折柳基督教堂的个性特征。而个体特性与整个当地农村社会状况密不可分,中国农村基督教热可从社会的结构性上来分析。本文结合了功能论与理性选择理论,并对教徒的“知信”水平进行讨论。   本文的章节设置如下:   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对研究背景、既有研究、个案进行介绍。   主体结构部份分为两层三章。第一层由二、三章构成,从信徒个体处境及团体处境角度展开讨论。笔者从基督教徒个体、基督教组织、教徒日常宗教生活三块,全面地介绍了折柳地区基督教徒及基督教堂的现状。在第二章中,笔者展现了折柳基督教堂的组织形态,及运行模式。第三章,笔者描述了教徒日常宗教活动,展现了其作为宗教团体的特点及宗教性一面,得出了此教会宗教性外社会性的另一面。   第二层在第四章中阐述,笔者把折柳基督教的发展与折柳的社会变迁联系起来,从宏观角度透视这一宗教现象。认为折柳基督教的传入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折柳的社会变迁是全方位的,具体的结果是农民闲暇时间增多、归属需求增强与归属渠道缺乏、社会流动更加频繁、精神文化生活贫瘠与更加主动的自建农村精神空间。   第五章总结与讨论部分。在此章中总结前文研究成果,并在个案基础上深入探讨农村教徒的归信行为。笔者认为在开放社会,流动是全方位,处于弱势的农民在这种开放的冲击下,进行了所谓的“知信”选择。他们是自由的,至少他们自己认为是自由的、自主的、理性的。但“知”有程度上的区别,在教育水平有限的状况下,这种“知”即使是在理性、自由的状况下达到,也是低层次的、表面的“知”,甚至是一种“文化披戴”。
其他文献
城市自它诞生的几千年以来就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中心,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有关城市公共空间的进化史。目前,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公共性问题愈
中小民营企业(以家族企业为主)广泛存在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企业在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刺激投资,增加税收,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
学位
本文主要通过对个案进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陪读性迁移现象进行了探索性定性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分析在社会转型、教育制度变革的宏观背景
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由西方向外界扩散。到1840年,它与另外一种文明形态在东亚的舞台上相遇了,现代化强大的拓展力,使古老的中国陷入全面的危机。在这种
佛教复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本文以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佛教复兴现状为个案,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