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结合宗教社会学研究视角,充分展示折柳基督教堂的个性特征。而个体特性与整个当地农村社会状况密不可分,中国农村基督教热可从社会的结构性上来分析。本文结合了功能论与理性选择理论,并对教徒的“知信”水平进行讨论。
本文的章节设置如下:
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对研究背景、既有研究、个案进行介绍。
主体结构部份分为两层三章。第一层由二、三章构成,从信徒个体处境及团体处境角度展开讨论。笔者从基督教徒个体、基督教组织、教徒日常宗教生活三块,全面地介绍了折柳地区基督教徒及基督教堂的现状。在第二章中,笔者展现了折柳基督教堂的组织形态,及运行模式。第三章,笔者描述了教徒日常宗教活动,展现了其作为宗教团体的特点及宗教性一面,得出了此教会宗教性外社会性的另一面。
第二层在第四章中阐述,笔者把折柳基督教的发展与折柳的社会变迁联系起来,从宏观角度透视这一宗教现象。认为折柳基督教的传入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折柳的社会变迁是全方位的,具体的结果是农民闲暇时间增多、归属需求增强与归属渠道缺乏、社会流动更加频繁、精神文化生活贫瘠与更加主动的自建农村精神空间。
第五章总结与讨论部分。在此章中总结前文研究成果,并在个案基础上深入探讨农村教徒的归信行为。笔者认为在开放社会,流动是全方位,处于弱势的农民在这种开放的冲击下,进行了所谓的“知信”选择。他们是自由的,至少他们自己认为是自由的、自主的、理性的。但“知”有程度上的区别,在教育水平有限的状况下,这种“知”即使是在理性、自由的状况下达到,也是低层次的、表面的“知”,甚至是一种“文化披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