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的最大功能,就是为人类建立了一张“意义之网”,人就在这张“意义之网”下展开行动,包括沟通与交往。从殷商到宗周,人们的“意义之网”也在变迁,体现为“天”的衰落与“德”的兴起;而人们的沟通与交往观念,也经历了从“天-人沟通”到“人-人沟通(交往)”的过程。本研究试图以“天”的衰落和“德”的兴起为线索,来考察春秋时期人们“意义之网”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沟通与交往观念的变化。本研究以《左传》、《国语》中的22个《周易》筮例为研究对象,它们反映了春秋时人对《易经》的使用和解释。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融合了如下理论资源:余英时的“春秋修德运动”说,吴前衡的“易学发展三阶段”说,以及卡西尔的“符号思维和语言命题”说,从而建构了“意义之网”三阶段的分析框架。首先,在春秋之前,“意义之网”体现为“上帝的神话世界”,人们信奉“吉凶由天”,完全是“天人沟通”的观念,还没有清晰的人与人沟通(交往)的观念。其次,在春秋时期,作为卜筮指南的《易经》文本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八卦取象的解释方法。八卦取象的意义产生于符号自身,不需要“天意”的介入,这是一个“象征的语义世界”。因而“天人沟通”的渠道实质上被关闭,只保留了一丝观念上的联系。第三,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左右,诸侯和卿大夫中间逐渐兴起了一项修德运动,它不同于周初与王朝天命紧密联系的德,而是属于内在修养的德,后者被认为是权力的真正来源。随着修德运动的进行,人们的卜筮活动也逐渐受到影响,原本充满巫性色彩的解释逐渐式微,德性原则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易经》占筮的解释中来。因此,掌权者(诸侯、部分卿大夫等)和知识精英(卿大夫、卜官、史官等)的“意义之网”开始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上帝的神话世界”,而是相信“象征的语义世界”,并最终转向“德性的价值世界”。换言之,在掌权者和知识精英中出现了一条从“吉凶由天”到“吉凶由象”再到“吉凶由人”的观念线索。在他们中间,“天人沟通”观念逐渐瓦解,人人交往观念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