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演化:春秋释《易》与德性交往观的形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y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的最大功能,就是为人类建立了一张“意义之网”,人就在这张“意义之网”下展开行动,包括沟通与交往。从殷商到宗周,人们的“意义之网”也在变迁,体现为“天”的衰落与“德”的兴起;而人们的沟通与交往观念,也经历了从“天-人沟通”到“人-人沟通(交往)”的过程。本研究试图以“天”的衰落和“德”的兴起为线索,来考察春秋时期人们“意义之网”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沟通与交往观念的变化。本研究以《左传》、《国语》中的22个《周易》筮例为研究对象,它们反映了春秋时人对《易经》的使用和解释。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融合了如下理论资源:余英时的“春秋修德运动”说,吴前衡的“易学发展三阶段”说,以及卡西尔的“符号思维和语言命题”说,从而建构了“意义之网”三阶段的分析框架。首先,在春秋之前,“意义之网”体现为“上帝的神话世界”,人们信奉“吉凶由天”,完全是“天人沟通”的观念,还没有清晰的人与人沟通(交往)的观念。其次,在春秋时期,作为卜筮指南的《易经》文本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八卦取象的解释方法。八卦取象的意义产生于符号自身,不需要“天意”的介入,这是一个“象征的语义世界”。因而“天人沟通”的渠道实质上被关闭,只保留了一丝观念上的联系。第三,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左右,诸侯和卿大夫中间逐渐兴起了一项修德运动,它不同于周初与王朝天命紧密联系的德,而是属于内在修养的德,后者被认为是权力的真正来源。随着修德运动的进行,人们的卜筮活动也逐渐受到影响,原本充满巫性色彩的解释逐渐式微,德性原则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易经》占筮的解释中来。因此,掌权者(诸侯、部分卿大夫等)和知识精英(卿大夫、卜官、史官等)的“意义之网”开始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上帝的神话世界”,而是相信“象征的语义世界”,并最终转向“德性的价值世界”。换言之,在掌权者和知识精英中出现了一条从“吉凶由天”到“吉凶由象”再到“吉凶由人”的观念线索。在他们中间,“天人沟通”观念逐渐瓦解,人人交往观念逐渐形成。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依托于互联网的品牌应运而生。这些品牌在传播环境、传播手段、传播形态和消费者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品牌资产领域的经
以“校内网”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的实名制社会交友网站,近年来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新宠。它们将用户现实生活的社会关系搬到了网络上,不仅摆脱了以往网络交往匿名、虚无的恶名,并成为
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使抗战时期成为重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重庆的地位亦由战前的地区性文化、经济中心,一跃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文教、经济和金融中心,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
迪斯尼世界是全球负有盛名的乐园,快乐的文化理念更是深入人心。从顾客体验角度来看,迪斯尼的快乐文化及其实施策略是一个逐步满足顾客不同心理层次需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微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并且通过一系列公共事件的表现,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平台和公众舆论场,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中国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