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友善品质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o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类对善良的追求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现代社会呼唤的友善品质正是基于人类对善永恒追求的基础之上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流动加快,人际交流更为频繁,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忽视了友善这一德性,出现了诸多非友善现象,使得疏远与陌生成为了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障碍。友善是中西方先哲追求的重要道德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不仅将友善运用于家庭成员之间,也把它扩展到家庭亲情之外其他社会成员之间,成为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在西方,友善很早就被看成一种重要的德性,看作人与人相互联系的纽带,友善的最终目的乃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友善作为一种理性的心理特质,类特性,群体性和个体性是友善的三重表现样态。在现实中具有三种行为表现: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助人为乐。追求友善品质不仅合乎社会合作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追求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目前血缘与家庭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与社会制度环境是影响友善的主要因素。因此培育友善品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培育个体的友善观念,建设友善文化,鼓励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二是完善社会制度,为友善品质培养奠定制度环境,完善社会政治制度,正义合理的政治制度是公民实施友善行为的保证。其次运用社会经济制度进行调适,建立公平正义的经济制度,取得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和接纳,进而为友善关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再次运用社会文化制度规导,需要规范善行义举的保护机制,也要规范不善失德的惩处机制,更要注重规范善行义举的激励机制。在价值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进行友善品质的培育,引导人们重新回归友善的精神追求,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不仅利于公民自身幸福指数的提升,而且对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人际和谐型、生态和谐型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公元79年即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在京师洛阳白虎观亲自主持召开了“讲议五经异同”的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表面上是由于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争执不下,但实际上却是当时政治、文
为探讨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野生二棱大麦营养性状的影响,对源自以色列不同地区9个野生二棱大麦群体的60个生态型材料的籽粒总氮、可溶性蛋白质、总淀粉含量等主要营养成分进
关于人类知识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主题,自古希腊以来,它一直就是哲学和知识论的重要论题。近几十年来,以隐性知识、地方知识和前沿知识为代表的新知识类型的提出,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