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迪丝·华顿世界观的转变—从《欢乐之家》到《纯真年代》的主人公对比分析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d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迪丝·华顿是十九世纪末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以描写美国上流社会的华丽仪态和风俗而出名。《欢乐之家》是华顿第一部成功的小说。《纯真年代》展示了华顿小说创作的顶峰,并荣获美国普利策文学奖。 两部小说是华顿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成功作,从《欢乐之家》到《纯真年代》,华顿的世界观在不断的转变,逐渐从心灵的废弃走向心理的成熟。本文主要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人物等的对比分析,展现了华顿对待女性,社会与个人理想的实现以及爱情等等世界观各个方面的转变过程,作者塑造的艾伦形象比莉丽成熟完美,阿切尔和艾伦也经历了比莉丽更为完善的自我实现过程。在主人公的感情关系中,女人逐渐摆脱了受男人掌控的装饰品命运。对于作者个人而言,华顿的世界观经过了从《欢乐之家》中的完全否定到《纯真年代》中有批判性的接受的成长过程,同时华顿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其他文献
《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著的两部意识流小说。本篇论文从达洛卫夫人和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拉姆奇太太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分析了两位女主人公性格和心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逐步渗透到语言学习的各方面。利用计算机来辅助语言学习已不再局限于
伍光建(1866-1943)是一位著名老翻译家,译书多达130余种,近一亿字,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诸多领域,他从事翻译事业长达50年之久。伍光建的翻译受到同时代人高度评价,然而伍光建以及他
在《雨王汉德森》中,贝娄把死亡的现实观视为一种生活状态,并揭示了社会生活及信仰匮乏的大都会美国人的焦虑感。在汉德森的非洲之旅中,与死亡相关的象征主义随处可见。被反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