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的活产新生儿。全球每年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占全世界活产新生儿的11.1%,虽然我国的早产儿发生率低于世界水平,但人数并不少,位居世界第二。在NICU由于医疗护理需要,早产儿常暴露于不规则的光照条件之下,缺乏一个良好的、适于机体康复和成长的环境,影响其睡眠、休息及生物节律。另外,由于早产儿住院时间长,长时间暴露于不规则的病房光照下,可能会影响其远期行为及精神发展。因此,为早产儿创造一个良好的住院光照环境至关重要。目前国内主流认为应该给予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模拟胎儿时期的子宫环境,通过暖箱上加盖毯子或设置暖箱罩,给早产儿提供一个昏暗或黑暗的环境,但未说明这种昏暗或黑暗的环境应该持续多久,也未明确表示日后如何帮助早产儿建立正常的24h昼夜循环。值得关注的事实是,胎儿在母亲子宫环境内可受母体昼夜节律的影响,早产儿仅予模拟子宫的环境,不去考虑昼夜交替的自然规律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有失偏颇。鉴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具体的实证过程探究光暗循环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早产儿的优质护理实践。目的维持早产儿外部生存环境的昼夜节律,以期促进其自身生物节律的发展,评价光暗循环在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丰富相关研究数据,为临床循证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分层-半随机分组的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入院后根据出生体重分层(出生体重<1500g、1500g≤出生体重<2500g),即极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再按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白天(07:00-19:00)接受病房环境光照,夜间(19:00-07:00)通过佩戴遮光眼罩来维持黑暗环境,创造光暗循环(12-12小时)环境;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组,通过暖箱上盖遮光毯来模拟子宫的24小时昏暗环境,除医疗护理必须采取白光环境外;干预时间从入院开始至出院截止。评价光暗循环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1.体格发育方面:(1)极低出生体重儿组,观察组在日均体重增长、日体重增长率、恢复至出生体重后日均体重增长、恢复至出生体重后日体重增长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第8周体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低出生体重儿组,观察组在日均体重增长、日体重增长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体温节律方面:(1)极低出生体重儿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第四周、第六周各时间点的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变化趋势显示,观察组在第五周、第六周、第八周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即晨起体温较低,下午达到高峰,夜间降低,对照组体温虽然存在节律,但处于紊乱状态。组间效应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体温水平在第二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低出生体重儿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入院第一周至第五周各时间点的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变化趋势显示,观察组在第三周、第五周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即晨起体温较低,下午达高峰,夜间降低,而对照组体温虽然存在节律,但处于紊乱状态。3.呼吸功能恢复情况:(1)极低出生体重儿,观察组氧气使用时间及NCPAP使用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低出生体重儿,观察组氧气使用时间及NCPAP使用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严重并发症方面:(1)极低出生体重儿组,观察组的严重并发症较对照组少。(2)低出生体重儿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类似。5.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1)极低出生体重儿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住院费用及日均住院费用均有下降,出院时校正胎龄稍小,;结论(1)光暗循环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格发育,利于其呼吸功能恢复,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儿家属经济负担;(2)早产儿的成熟度对其出生后生物节律的出现存在影响;(3)光暗循环对早产儿的体温节律具有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