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保障监察是一项国际通行的社会管理制度,是政府依法介入、规范劳动关系的行政执法活动,具有法定性、行政性、专门性、强制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动态化、复杂化的特点,劳资矛盾也逐渐增多。然而,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却面临着基础建设不足、执法效能不高、与其他部门关系不顺畅等问题。劳动保障问题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建设,解决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难题,构筑劳动保障监察良好环境,既是具有理论意义的重要课题,更是促进劳动保障监察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共分五章内容进行阐述。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总结了选题的研究现状,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情况有些脱节,二是公共管理学视角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三是劳动保障监察从业人员参与理论研究不足,进而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劳动保障监察概述,介绍了国内外劳动保障监察的产生和发展,明确了劳动保障监察的基本内容,详细探究了我国劳动保障监察的实施机制,为下文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是关于目前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基础建设不足、执法面临多重难题、职能履行不全面、与其他部门关系不顺畅这四方面进行论述。具体来讲,劳动保障监察基础建设不足,主要包括队伍建设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两方面;执法面临的难题主要有执法干扰、执行难、执法效果不佳、难以应对新情况的挑战;职能履行内容和预防性职能履行不全面;与其他部门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探讨了劳动保障监察与劳动争议仲裁、联合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从法律层面、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内部、外部环境三方面深入分析了现有问题产生的原因。法律层面的原因,主要包括立法层次低、法律界定不清晰、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强制权和追究用人单位直接负责人的相关责任的法律建设滞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内部的原因,主要有属地化管理、不合理监察理念的存在。劳动保障监察外部环境的原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对劳动保障监察需求和要求的持续增加、劳动者依法维权观念不足、用人单位与执法机构之间的博弈、工会组织未起到应有作用、我国劳动保障政策取向的非均衡状态。第五章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合理定位,明确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职能范围。强调劳动权益保障与劳动就业保障同等重要的地位,合理确定劳动保障监察的功能定位,增加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人员立法建议职能。二是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尽快研究制定《劳动监察法》,增设关于用人单位重复违法行为的法律条款,适度赋予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行政强制权,追加用人单位负责人和虚假、恶意投诉举报人员责任的法律条款。三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基础建设。从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创新人员培训机制、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三方面展开论述。四是多措并举,有效提升监察执法效能。具体包括落实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制度、建立重大劳动保障违法事件社会公布制度、推广“一诉全查”的执法方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预防性职能措施。五是优化环境,构筑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外部助力系统。主要有引导劳动者合法有效维权、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协调好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的关系、在明晰职责的基础上加强部门联合四项对策。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我国劳动保障监察的发展进行了合理展望。认为基于共同治理的原则,劳动者、用人单位、工会组织、劳动保障监察合作管理劳动关系,保持劳动关系均衡发展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