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指由脑血管因素所引起的认知功能的变化,脑卒中后产生的认知功能障碍占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主要部分。目前关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大都集中于对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研究,这既不符合认知域的界定标准,又使得与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同时发生的情感相关负性情绪往往被忽视,而这种伴随出现的情绪不仅更容易加重患者及家属负担、降低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加重认知功能损害因素之一。本研究分别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组)以及过度运动联合双侧颈总动脉结扎(OE+2-VO组)这两种方式建立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以探究运动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响,研究过度运动能否加重情感相关负性情绪的发生机率,并为建立血管性认知障碍负性情绪相关模型提供实验依据。同时对其在不同时间点采出的生物样品进行检测,监测两种模型神经生物化学物质的变化情况并找出其发生转变的时间点,结合其行为学的变化情况,解释其发生机制,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42d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对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检测,平均速度结果显示三组大鼠之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逃避潜伏期测定结果显示2-VO组及OE+2-VO组显著多于SO组,且这种趋势会一直持续至测试期(P<0.05),空间探索结果表明,与SO组相比,2-VO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显著降低(P<0.01),70d时对脑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结果显示,2-VO组及OE+2-VO组脑组织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固缩、神经元的丢失;为了考察运动的强度,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2-VO组相比,OE+2-VO组在14d时乳酸脱氢酶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56d时,2-VO组乳酸脱氢酶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即长时间间歇性的运动会导致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的含量下降;70d时OE+2-VO组脑组织中乳酸脱氢酶的含量显著高于SO组;采用Elisa试剂盒对大鼠血清中皮质醇和睾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皮质醇与睾酮的比值含量并无明显变化,且这种运动程度并未达到过度运动的状态,表明运动训练对外周系统并无明显影响,但是却能够加重中枢系统的损伤。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的方法在模型成立后14、28、42、56、70d对大鼠脑脊液中乙酰胆碱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模型建立42d时,2-VO组及OE+2-VO组乙酰胆碱含量明显下降(P<0.01),且这种下降趋势会持续至56d(P<0.01),其余各天各组大鼠之间含量并无明显差异(P>0.05),即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会造成脑内乙酰胆碱的含量变化;为了研究乙酰胆碱发生变化的原因,在模型成立70d采用免疫组化法对乙酰胆碱以及乙酰胆碱酯酶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VO组乙酰胆碱转移酶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OE+2-VO组乙酰胆碱酯酶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即2-VO组乙酰胆碱含量下降是合成过程受阻,而OE+2-VO组则加速了分解过程。同时还对与负性情绪相关的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在模型建立后14、28、42、56、70d对大鼠脑脊液进行采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的方法对脑脊液中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OE+2-VO组在42d、56d时多巴胺的含量下降明显(P<0.01),且这种下降趋势一直持续至70d(P<0.05),即过度运动对多巴胺的变化会产生影响,对多巴胺含量的变化与行为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多巴胺含量的变化与动物的社交行为、抑郁样行为以及学习记忆能力有关;去甲肾上腺素测定结果表明,在模型成立后56d时,2-VO组及OE+2-VO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变化与动物的焦虑样行为有关;为了分析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产生变化的原因,在70d时对脑内合成过程中的酶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β-脱氢酶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酪氨酸羟化酶的含量三组之间并没有明显变化(P>0.05),OE+2-VO组多巴胺-β-脱氢酶的含量显著高于SO组,即多巴胺含量的降低合成过程无关。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以及运动训练联合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能够建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模型,过度运动能增加中枢系统中乳酸脱氢酶的含量,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血管性认知障发生的过程中会伴有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阻碍乙酰胆碱的合成过程,OE+2-VO组加速了其分解过程;多巴胺含量并不是通过干扰多巴胺的合成过程而导致的多巴胺含量的下降,且多巴胺含量的变化与社交行为、抑郁样行为、学习记忆功能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变化与焦虑样行为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