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内毒素致大鼠心肌损伤中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为临床脓毒症心肌损伤的诊断及心功能评估提供动物实验的依据。 方法: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内毒素3小时组(n=12)、内毒素6小时组(n=12)、内毒素12小时组(n=12)、内毒素24小时组(n=12)、内毒素48小时组(n=12),共60只大鼠;正常对照组按相应时间点分组(n=12),共60只大鼠。内毒素组:腹腔注射LPS(10mg/kg,用2mlNS溶解)后,分别在相应时间点行股静脉采血并处死大鼠,按实验要求取材。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也按相应时间点采血并分批处死动物,按实验要求取材。检测指标:HE染色法光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T(cTnT)、心型肌酸激酶(CK-MB)、脑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含量。 结果:1.HE染色结果:光镜下观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内毒素3小时组大鼠心肌组织细胞未见明显变化,心肌纤维结构仅见轻微的波浪样改变;内毒素6小时组大鼠心肌组织可见部分细胞水肿;内毒素12小时组大鼠心肌组织可见局部的心肌纤维断裂并伴有红细胞浸润;内毒素24小时组大鼠心肌组织可见明显的心肌纤维断裂,红细胞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内毒素48小时组大鼠心肌组织可见更为明显的细胞水肿,心肌纤维结构紊乱,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2.ELISA法检测结果:①H-FABP: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内毒素各组的H-FABP含量明显升高,其中H-FABP含量在3h升高,6h达到高峰,12h出现快速下降,48h下降幅度减少(P<0.01);②cTn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TnT在3h未见升高(P>0.05),6h明显升高,12h达到高峰,24h有所下降,48h仍保持较高浓度(P<0.01);③CK-MB: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K-MB在3h未见升高(P>0.05),6h明显升高,12h达到高峰,48h保持在较高浓度(P<0.01);④BNP: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内毒素各组BNP明显升高,并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P<0.01);⑤TNF-α:与相应时间段正常对照组相比,内毒素各组TNF-a含量明显升高,其中在3h升高,6h达到最高峰,12h出现下降,48h下降明显(P<0.01);⑥IL-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内毒素各组IL-6含量明显升高,其中在3h、6h呈上升趋势,12h达到高峰,24h有所下降,48h仍保持在较高浓度(P<0.05)。 结论:①内毒素可以导致大鼠心肌损伤。②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有可能作为诊断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早期生物标记物之一,并与cTnT和CK-MB相结合,能更好的发现脓毒症的心肌损伤及严重程度。③TNF-α和IL-6可能参与了内毒素致大鼠心肌损伤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