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中国制造、农民工——作为身份、道德和人权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与分割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dj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多年前,被“金山梦”牵引,大批华工进入美国劳动市场,加剧了美国市场劳动力价格竞争,变动了美国社会的劳资关系,生成了有关华人的非体面劳动竞争、“黄祸论”及排华法案等争辩。   如今,华人在美国已蜕变成了“模范少数族裔”,为美国主流人群所称道。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剧,西方金融危机的涌现,有关“中国制造”功与过的热议,搬照SA80001或中国新劳动法的外商验厂活动却有增无减,中国工人劳动的体面性问题再度让“反倾销”和贸易保护罩上了道德及人权保护的光晕。   在中国国内的珠三角劳动力市场,尽管有关河南流动人口、凉山彝族农民工的道德品质诟病因民工荒而有所减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针对乡籍、族籍的社会或文化歧视就此完全消散,一旦劳动力短缺有所缓解,这些人群又会成为诟病和用工排斥的对象。   论文认为在当下美国有关的中国制造形象与过去的华工形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延续、流变的复杂关联;在有关过去的华工与今日的外地农民工、少数民族农民工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类似性。   论文旨在揭示这些关联和类似,分析和论证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分割怎样通过人们的惯习差异、劳动力成本最优化、一般劳动工资标准、公民身份和就业权利、用工道德和人权标准来生成的,或者说,所谓的市场、阶级、阶层怎样镶嵌在具体的文化场景中(具体的国籍、户籍和用工规定,以及人们的价值、语言、偏好、权利、利益、公平和机会感等等),蜕变成为国籍、族群、乡籍的身份成见。   希望论文有助于对知识与权力、社会现实与社会想象、社会分层与族籍、乡籍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通过对华工、农民工、中国制造形象的流变和争论的追溯和分析,能够增进我们对于民族国家、全球化场景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竞争、及人权指控的复杂意涵的理解。
其他文献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农业不举,百业不兴。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
摘 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但一定要主配分明,切不可喧宾夺主,脱离了音乐作品与音乐实践活动来强调相关文化。  关键词:音乐课;课标;不可喧宾夺主  记得一次到山东青州参加市优质课评选活动,印象深刻的是一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只有民生问题解决好,社会才能够更加的和谐稳定。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对社区
虚假仲裁案件频发且形式多样,我们在未虚假仲裁寻求救济之前务必对虚假仲裁的内涵加以了解。虽然虚假仲裁案件涉及到多种法律关系,行为人的手段也非常多样,但归根结底它是一种虚
本课题以和谐文化建设为视角,深入研究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内涵和特点,结合当下我国现实情况和问题,提出引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走向健康、良性发展的具体建议。   第一部分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软件从传统的单机销售永久许可模式向网络服务模式转变,SaaS模式是一种新的软件商用模式,也是未来软件市场发展的趋势,它给软件服务提供商带来了重大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