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多年前,被“金山梦”牵引,大批华工进入美国劳动市场,加剧了美国市场劳动力价格竞争,变动了美国社会的劳资关系,生成了有关华人的非体面劳动竞争、“黄祸论”及排华法案等争辩。
如今,华人在美国已蜕变成了“模范少数族裔”,为美国主流人群所称道。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剧,西方金融危机的涌现,有关“中国制造”功与过的热议,搬照SA80001或中国新劳动法的外商验厂活动却有增无减,中国工人劳动的体面性问题再度让“反倾销”和贸易保护罩上了道德及人权保护的光晕。
在中国国内的珠三角劳动力市场,尽管有关河南流动人口、凉山彝族农民工的道德品质诟病因民工荒而有所减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针对乡籍、族籍的社会或文化歧视就此完全消散,一旦劳动力短缺有所缓解,这些人群又会成为诟病和用工排斥的对象。
论文认为在当下美国有关的中国制造形象与过去的华工形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延续、流变的复杂关联;在有关过去的华工与今日的外地农民工、少数民族农民工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类似性。
论文旨在揭示这些关联和类似,分析和论证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分割怎样通过人们的惯习差异、劳动力成本最优化、一般劳动工资标准、公民身份和就业权利、用工道德和人权标准来生成的,或者说,所谓的市场、阶级、阶层怎样镶嵌在具体的文化场景中(具体的国籍、户籍和用工规定,以及人们的价值、语言、偏好、权利、利益、公平和机会感等等),蜕变成为国籍、族群、乡籍的身份成见。
希望论文有助于对知识与权力、社会现实与社会想象、社会分层与族籍、乡籍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通过对华工、农民工、中国制造形象的流变和争论的追溯和分析,能够增进我们对于民族国家、全球化场景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竞争、及人权指控的复杂意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