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是调节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重要杠杆。在我国城乡二元空间结构作用下,不仅经济呈现二元性,而且金融也同样存在二元性。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相比,发展水平更是相去甚远。具体表现为农业资源缺乏有效配置,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缓慢;农村居民与农业企业借贷困难、成本较高;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农村资金流失严重、金融服务质量较差等。农村金融在改善“三农”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始终发挥不出应有作用,农村金融排斥问题亟待解决。虽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绩斐然,但农村金融发展却收效甚微、不容乐观。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及学者的高度重视,通过颁布农村金融改革措施,多角度探索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寻求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的破解办法。金融排斥是一门新兴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更是一个系统性的经济问题。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研究成果不够丰硕。迄今为止,学术界主要从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理论基础、区域差异和破解思路等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对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比较少见。本文引入产业金融视角,基于供求双方在金融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和农村产业的弱质性方面做出的理性选择,导致农村金融排斥的基本事实,选取2007年至2011年5年间四川省124个县,共计620个样本观测值,用各县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代替农村金融排斥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的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揭示了金融业的逐利性、农村产业的弱质性与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结构的不健全性是我国产生农村金融排斥的根本原因与内在机理,明确了影响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基础设施状况、政府监管水平以及地理特征,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农村资源整合力度、强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和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