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介入农村高龄丧偶老人精神慰藉的个案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chu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以传统大家庭为主体的社会结构模式正在逐渐解体,核心小家庭逐渐成为当前社会结构的主要方式。生活在农村的高龄老年人在遭遇丧偶的突发事件后,受农村环境及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很容易引发自身的非理性信念。在这种非理性信念的支配下,丧偶老人易于产生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本文以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作为社会工作个案研究的主要介入方法,并以穆光宗教授对精神慰藉定义的三个维度作为研究落脚点进行精神慰藉问题研究。本文通过观察法、访谈法搜集案主的资料并进行定性分析,依照社会工作个案服务流程进行了介入研究。首先,通过接案与问题评估确定案主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精神慰藉层次。然后,确定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作为主要介入方法并制定个案服务计划。再次,在个案介入阶段,通过访谈对话确定案主所关心的问题。最后,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认知、情绪及行为技巧,辨析案主的非理性情绪并驳斥,重建理性情绪,解决案主的精神慰藉问题。通过对该个案服务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得出以下结论和反思: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介入农村高龄丧偶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可以从认知层次解决案主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帮助案主建立正确的理性信念。个案介入过程中应重视案主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资源对案主精神慰藉的正向支撑作用。在社会工作个案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社工与案主的伦理关系,避免发生案主移情。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国内应用应充分考虑东西方文化不同带来的对非理性信念的认知差异。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图像在现代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媒介。本文以米歇尔·福柯和罗兰·巴尔特的图像理论为切入点,梳理二者图像观念背后蕴含的美学思考以及伦理学维度,并阐释二者在写作策略上的共通点和差异性。第一章主要从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和文本理论出发分析巴尔特图像观念中的“神话修辞术”、“STUDIUM”和“PUNCTUM”。“神话修辞术”从符号的二层性解释了图像如何成为意识形态传递的工具;“STUDIUM”和“PU
无锡和上海古代同属江苏,地域相接、经济相连、文化相通。上海率先发展得益于率先开放,"海派文化"的特质是开放文化。数万无锡人参与了前近代上海的建设,把资本积累和开放意识带回无锡,上海对近代无锡的发展和吴文化的进化有重大影响。清末民初在上海成功的实业家,除了极少数几位"由官入商"者,包括荣
会议
纵观艺术史进程,关于心理记忆的研究一直有所欠缺。在表面上对它的讨论并不欠缺,比如文化记忆中的代际创伤在大屠杀记忆艺术史和殖民史中已经被深度讨论。甚至超现实主义者也探索了心理潜意识和记忆的领域。但是艺术中值得借鉴的关于心理记忆的研究分析却不多。幸运的是,当代艺术模糊了何者构成艺术的界限,让不同的领域,例如心理学,在艺术实践中变得统一。在本论文中,我将通过融合两种记忆机制——记忆的场所和绘画的效果,来
作为一篇案例分析型论文,本文选题案例系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破产重整案的衍生诉讼。案中作为债权人的中国卖方因其将货款债权列为行政费用的申请被拒而将作为债务人的美国买方诉至法院。该案中中国卖方认为应当适用美国国内法作为解释本案争议法律术语的准据法,而美国买方则认为应当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据此,双方围绕《公约》的适用以及如何运用《公约》解释争议法律术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