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是我国华北地区寒温性针叶林中的主要树种之一。其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河北和山西两省,具有改良土壤,涵养水源等作用。本研究以山西省的6个华北落叶松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空间遗传结构特征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华北落叶松AFLP反应体系和程序,并优化了影响AFLP反应的5个主要因素(酶切时间、内切酶用量、DNA用量、连接产物和预扩增产物的稀释倍数),即在反应体系均为20μL的条件下,酶切时间为7h (37℃3.5h; 65℃3.5h), Eco I内切酶和MseⅠ内切酶用量均为1U, DNA用量为3μL (50ng/μL),连接产物稀释10倍取5μL用于预扩增,预扩增产物稀释70倍取4gL用于选择性扩增。2)用筛选出的8对引物组合对6个华北落叶松天然种群的144个个体进行AFLP分析,共扩增出402条谱带,其中289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带占71.89%。恒山张家洼种群(HS)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和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PPB=55.97%,h=0.2065,I=0.3047);关帝山庞泉沟种群(GD)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和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PPB=44.53%,h=0.1519,I=0.2284)。3)华北落叶松总基因多样性(Ht)为0.2245,种群内基因多样性(Hs)为0.1810。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936,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19.36%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80.64%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说明华北落叶松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且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基因流(Nm)为2.0821,表明种群间基因交流较频繁。4)6个华北落叶松种群间遗传一致度(I)在0.9269-0.9677之间,平均为0.9409;遗传距离(D)在0.0328-0.0759之间,平均为0.0610。表明这6个华北落叶松天然种群间的亲缘关系很近,但又不是完全一致,各种群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变异。其中关帝山庞泉沟种群(GD)和芦芽山荷叶坪种群(LY)的亲缘关系最近(I=0.9677;D=0.0328),而六棱山桦林背种群(LL)和恒山张家洼种群(HS)的亲缘关系最远(I=0.9269;D=0.0759)。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可将6个种群分为三组:五台山茂材林种群(WT)和六棱山桦林背种群(LL)为一组;芦芽山荷叶坪种群(LY)和关帝山庞泉沟种群(GD)为一组;恒山张家洼种群(HS)和太岳山好地方种群(TY)为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