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名门望族比较研究——以杜氏家族、魏氏家族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ei1989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黄河三角洲是指黄河自远古至1855年改道山东大清河入海以前,以河南省的巩县为顶点,南到黄淮,北到天津的广大地域。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蕴含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进入明清两代更是传统文化兴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家族文化的繁荣,出现了许多名门望族,其中滨州杜氏与惠民魏氏家族最具代表性。   杜魏两大家族同是明初由河北枣强迁至山东黄河三角洲。杜氏落户在滨州老城内,魏氏落户于棣州永安镇(后改名为魏集镇)。两大家族在最初的百余年并非大族大户,只是一般的平民阶层。后通过子孙读书入仕,逐渐摆脱了平民阶层,步入上流社会。但是魏氏子弟的读书似乎不象杜氏子弟那般成功,再加上经济生活上的压力,魏氏家族至第六世开始,子弟开始弃儒经商。至此,两大家族开始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杜氏家族子弟的科举之路一帆风顺,直至十四世杜堮,官居内阁学士兼吏部侍郎、礼部侍郎,是继王渔洋之后山东文坛的领军人物,与其兄弟子侄形成作家群,奠定了杜氏家族显赫的社会地位。至15世杜受田时,杜氏家族发展到鼎盛时期,出现了一门十二进士、“四世六翰林”的极盛局面。魏氏家族至第七世魏毓柄经商取得极大成功,为家族积累巨额财产,通过捐助公益事业,获取官职,提高家族的政治地位,奠定了魏氏家族在当地的势力。经过历代的苦心经营,至十世魏肇庆,家族达到鼎盛时期,修建了闻名国内外的魏氏庄园。但是不管两大家族曾经有着怎样的辉煌,当他们身后的大树清王朝轰然倒塌之时,两大家族也不约而同的走向了衰落。   通过两大家族的崛起到家族身份的确立,家族地位的奠定和最终由盛而衰的原因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清末科宦家族与商人家族发展的不同轨迹。   杜氏家族历五百年不衰,魏氏家族在鲁北贫瘠的土地上发展为经商世家,历百年不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家族文化。通过两大家族的教育、处世态度、故居的建筑特点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管窥科宦家族和商人家族在文化上、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杜、魏两大望族一个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科宦世家,一个是具有雄厚实力的商贾家族,他们对当地的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通过探讨其中的规律性,可以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全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第三世界的壮大,使世界很多地方出现了权力真空,结果美苏两国在这些地区的争夺异常激烈。拉丁美洲有些不同,它一直被美国认为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