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不同杉木优良无性系mRNA差异显示分析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q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目前大多数的杉木林是在连栽地上经营起来的。长期的林业生产实验表明,杉木连栽导致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而且这种生产力下降现象随着杉木连栽次数的增加越加明显。自毒作用是导致其连栽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以组培试验为平台,人工模拟逆境胁迫试验为手段,初选出自毒物质忍耐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种杉木无性系组培苗基础上,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获得差异条带,对差异条带克隆、测序,通过与GeneBank中的数据库比对分析,所得结果如下:1.杉木组培苗各无性系在添加了自毒物质邻羟基苯甲酸(120 mg/L)的增殖培养基上培养,通过调查其毒害指数发现,自毒物质邻羟基苯甲酸对无性系FS02的抑制作用最强,无性系FS01居中,无性系FS10最小,据此把无性系FS02作为自毒物质敏感性无性系,无性系FS01作为自毒物质中间型无性系,无性系FS10作为自毒物质忍耐型无性系。2.通过比较一条、两条和三条随机引物对PCR扩增效果的影响,结果两条随机引物效果最好。3.采用正交方法比较不同引物、MgCl2、TaqDNA聚合酶、dNTP浓度及不同的退火温度对DDRT-PCR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MgCl2浓度为2.0 mM/L,3′端引物浓度为0.4μmol/L,5′端引物1.0μmol/L,TaqDNA聚合酶为1.5 U,dNTP浓度为0.20 mM/L,退火温度为44℃,为较佳的反应体系。4.自毒物质敏感型、中间型和忍耐性杉木无性系在添加了邻羟基苯甲酸的增值培养基上分别培养1、3、5d,取其叶片进行mRNA差异显示研究,结果显示,自毒物质敏感型无性系FS02共检测到14条差异条带,而自毒物质中间型、忍耐性无性系FS01、FS10的差异条带相对较多,分别检测到31条和38条差异条带。5.自毒物质敏感型、中间型和忍耐性杉木无性系分别获得3个差异条带的克隆,通过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自毒物质敏感型杉木无性系FS02序列1.1编码的氨基酸与日本柳杉叶绿体基因组DNA和云杉atpB基因编码ATP合酶β亚基部分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可能是与耐胁迫基因相关。自毒物质中间型杉木无性系FS01序列1.4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陆地棉水分胁迫保护蛋白基因和LEA基因都有较高的同源性,是重要的抗逆境胁迫基因;序列1.6编码的氨基酸与落羽杉、水松等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的部分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可能是与胁迫相关的基因。自毒物质忍耐性杉木无性系FS10序列1.7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烟草、拟南芥等植物的叶绿体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也可能是抗胁迫的基因。自毒物质敏感型杉木无性系FS02序列1.2、1.3,自毒物质中间型杉木无性系FS01序列1.5及自毒物质忍耐性杉木无性系FS10序列1.8、1.9与已知序列同源性低,可能是与杉木耐胁迫相关的新基因。
其他文献
【考点直击】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阅读议论文需要了解文章所用的论证方法,了解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在把握了议论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是怎样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要理解文章的结构。  此类考点的主要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直接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二是结合具体语段分析论证思路;三是结合中心论点分析文章的论证角度;四是结合语段的顺序
期刊
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
期刊
本文对披针叶屈曲花(Iberis intermedia Guersent.)离体快速繁殖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结合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探讨了披针叶屈曲花离体培养的关键影响因素,存
放榜了!全国各地高考分数线公布.一时间各种别人家的孩子花式登场,技能全开.rn演员赵今麦拔得中戏表演专业全国头筹,文化课成绩超出录取分数线近200分.要知道,李冰冰英语偏科
期刊
我国有很多风调雨顺,要风有风、要雨得雨的地方,比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从太平洋吹来的温暖湿润的气流带来丰沛的降水,造就了著名的“鱼米之乡”.但是,也有不少干旱少雨寒冷
期刊
①四川眉山象耳山下有一块岩石叫武氏岩,岩上刻有“磨针溪”三字,相传这便是少年李白发现武氏老妇人铁杵磨针的地儿.铁杵磨针,还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些典故,告诉人们一个
期刊
a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用各种手段保存信息。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存储的数据量出现了极大增长,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记忆越来越多地以数字形式储存在我们的硬盘里或云端,但这些数据的寿命很短,甚至长不过我们的一生。如何才能将这些数据长期保存不丢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b2017年2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数据存储技术,利用玻璃中的微型纳米结构去编码信息。基于这一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