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环流”式国际分工格局--中国角色的演变和升级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和资源禀赋等传统要素优势,嵌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己不再是传统价值链分析模式下的“世界工厂”那么简单,中国已成为国际分工网络的重要枢纽国,连接发达国家价值链和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相应地,国际分工格局也逐步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外围-核心”式分工布局,现阶段全球分工布局呈现“共轭环流”式分工格局。虽然国际分工格局的界定和演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是现有研究仍缺乏对国际分工新格局及中国角色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国际分工格局的重新定位以及中国角色演变和升级机制的探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构建产品内分工模型,以价值环流的形式展示由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国际分工布局的形成以及工序分配机制,强调并重点分析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分工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及其分工地位提升机制。而后,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国际分工布局,使用宏观数据和海量微观数据对理论模型的推理进行验证,提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共轭环流论”,探索在双重价值链分工格局下,中国提升国际分工网络枢纽地位、实现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可行路径。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第一,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国己事实上成为国际分工网络的重要枢纽国,国际分工布局呈现“共轭环流”式格局,即存在以中国为重要枢纽国的发达国家价值环流和发展中国家价值环流。通过分析中国成为重要枢纽国的路径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方面不断嵌入和融入发达国家价值链,另一方面建立并加深与处于分工网络边缘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逐步占据国际分工网络中的“结构洞”,从而提升国际分工枢纽地位和价值链影响力。虽然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但是其制造业“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局禁锢了中国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步伐。
  第二,通过分析国际分工网络中的国家枢纽地位的决定机制发现,总体来说,一国市场优势、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人口结构等要素对其枢纽地位的影响要大于开放程度这种传统优势要素,且国家异质性及产品贸易网络异质性存在一定的影响差异。进一步地,通过分析优势要素重要性演变发现,制度质量、技术进步、母国市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人口结构等优势要素的重要性逐步提高,表明中国构建新的综合优势至关重要。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开放政策、制度支持、技术支持、劳动力人口红利、母国市场、产业链完备性等方面分析中国成为国际分工网络重要枢纽国的原因。
  第三,通过分析国际分工地位升级路径发现:(1)一国提升其在国际分工网络中的枢纽地位有利于促进其国际分工地位的攀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共轭环流”的枢纽,这一特殊地位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2)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价值环流和发展中国家价值环流的分工地位攀升路径和攀升空间存在差异。中国嵌入发达国家环流,通过获取技术溢出效应可以承接更复杂工序生产、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但攀升空间存在收敛趋势;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价值环流中,发展中国家分工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推动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实现向价值链中高端的攀升。
  本文政策启示是:第一,着力巩固中国在“共轭环流”中的枢纽地位,继续保持政策和产业链优势,打造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通过两个环流的良性互动实现“双轮驱动”,进一步释放经济潜能,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二,“抓改革、补短板、通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更好作用;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补齐核心技术短板;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中国经济质量优势。第三,以更大的开放解决开放中遇到的问题。坚定不移自主扩大开放,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倡议并推广价值链友好型国际规则,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其他文献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业强国,促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中国制造2025》提出我国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争取在2025年跻身英美等制造业强国之列。而企业绩效是公司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是管理者工作的效果反馈,是股东关心的重点范畴,也是投资者考虑的重要因素。制造业面对转型挑战,如何提高企业绩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学位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柬埔寨的经济也似乎跟上了脚步。近几年来,柬埔寨不断地对投资环境进行改善,并推出一些给予投资者的优惠政策,有效地吸引了很多外资来投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中国企业。现而今,中国已是柬埔寨最大的投资来源国。然而,正是因为中国成为了柬埔寨最大的投资来源国,很多学者也开始关注并开展讨论。由于很多学者都是中国人,很多讨论都是站在中国的角度来讨论,再加上很多数据资料也难于收集并不具有可靠
老挝是中国最为重要的邻国与合作伙伴之一,近几年,尤其是自从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老挝的政治互信日益加深,经贸合作不断拓展,民间交流也愈加频繁,中国企业在老挝的投资逐年增加,投资规模和领域也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风险。因此,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合理规避消极因素,促进两国互利共赢,经济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本论文首先梳理、分析了
学位
中国在老挝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现已成为老挝最重要的外资来源国家之一。老挝目前的政治环境稳定、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并且资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生产要素价格低廉、政策有优惠。但是也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结构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地区分配分布不均,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差、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等缺点。尽管如此,老挝仍然是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国家,中国对老挝直接投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学位
柬埔寨一直对外国直接投资高度重视,近几年,在柬埔寨提出的“四角战略”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的过程中,促进了双方贸易和投资迅速发展,成为柬埔寨最大的投资来源。  由于柬埔寨外国直接投资研究相关文献与数据难以收集,本人只能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及官方和政府网站所发表的文章资料中进行梳理、归纳并参考和分析。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情况,本文针对研究内容采用调查问卷方式。根据调查结果,吸引中国投资者的因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供给侧能力过剩,但结构性需求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拉动作用。然而目前中国部分领域和项目中,基础设施存量仍然不足、
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经济结构的改变和调整,为其旅游经济的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对于这些城市的旅游业来说,这是一件大好的事情。高铁的出现,扩大了人们的旅游范围,节省了人们旅途中的时间,提升了旅游体验,京沪高铁为沿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根据旅游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并且根据前人研究,对京沪高铁沿线城市进行分类,以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京沪高铁
学位
本文对莫桑比克电子商务中小企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阻碍在非洲最小的国家之一莫桑比克的中小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的因素。众所周知,世界正在见证商业模式的巨大转变,从传统的商业方式发展到电子商务。然而,相当多国家,包括莫桑比克,在电子商务方面仍然还是相对落后的。新的科技正在迅速地改变世界,已经超越了我们人类的本能。我们的世界实际上已经被技术占了上风,因此,电子商务毫无疑问受到了全世
学位
消费、投资和出口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和出口都是手段,消费和福利才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消费和福利增加了,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体现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居民的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变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由于生育政策等原因,中国家庭的人口和年龄构成等特征也在不断变化中,影响着中国家庭户的消费模式。因此,研究
谷物产品不仅是老挝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同时在老挝对华出口贸易中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自2010年老挝与中国开展谷物贸易以来,老挝谷物对中国出口贸易额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其发展相对滞缓。本文以老挝谷物对中国出口贸易作为研究对象,在阐述老挝谷物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法,以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等东盟国家作为比较对象,对比分析了老挝谷物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