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王小波和村上春树的“神似”性为出发点,挖掘他们小说作品的价值内涵,进而对其所反映出来的东方存在主义思想做一个去蔽式的呈现,应该说会是一种较为独特而又切实可行的探索途径。
从存在主义在日本以及中国的发展线索就可大致窥得,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品中的“东方化”的存在主义倾向是有其社会文化及思想渊源作为依托的。他们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文学作品如此广受欢迎,既成为了存在主义在东方经历“本土化”的一个表征,也更进一步表明了东方存在主义特别是东方存在主义文学在一定意义上的成熟。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们的小说作品都展现了一个荒谬世界,而这种“荒谬”已不再仅仅是人的一种生存感受,它还能进一步影响到人的生存状态,它充盈着的是对人的严酷压制,它所带来的更有人显而易见的激剧异化。
其次,他们的作品都体现了对“孤独个体”的强烈关注。而他们笔下的“孤独个体”一方面既接受了“孤独”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又从内心拒斥“孤独”加诸于人心的苦闷和郁结。并且,于他们而言,“孤独”既是人不得不直面的困境,还是人追求自由所必须具备的前提和必然导致的结果。
而最终,这些身处于荒谬的世界之中却又强烈地渴望着自由的“孤独个体”们都利用了“想象”、“性”和“幽默”对生存的荒谬及存在的困境做出超脱和反叛,从而达到了东方式的“诗意的栖居”。
存在主义在东方之所以需要经过一个本土化的洗礼,是因为照搬照抄西方经典存在主义是无法完全适应东方文化的思想背景以及东方人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只有因地制宜地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逐渐熔铸到东方人自己的思维方式之中,它才会真正被东方人所认同和接受,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思潮,从而也才能产生真正为东方人自己所喜闻乐见的存在主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