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性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在儿童情绪的社会化中,特别对愤怒的管理,父亲的作用大于母亲。父亲的参与教养可能更有利于青少年的适应。同时在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上,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多聚焦于父母的“言”、“行”和“信念”,而非他们和子女的情绪感受。另外,Belsky认为,家长的个人心理资源、子女的特点和情景来源的压力与支持是影响父母教养作用的决定性因素的三个领域。它们能通过育儿过程最终影响子女的发展。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家长的心理资源,最不重要的是子女的特点。研究拟采用积极心理资本作为“家长的心理资源”,它可以直接作用子女的情绪智力的发展;同时也假定它可以间接通过教养方式和参与间接作用于子女情绪智力的发展。试图探索和验证Belsky的理论,以期能够丰富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研究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父亲参与问卷、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情绪智力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贵阳市5所高中生(高一、高二)及其父亲进行问卷调查,用相关、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的结果如下:1.父亲的积极心理资本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父亲的职业和家庭经济状况三个人学变量之间依次呈中度、低度和低度关联。并且父亲的积极心理资本在以上三种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父亲为高中或中专和大学或大专以上学历的,其积极心理资本均显著高于学历为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职员或公司、工厂员工和自由职业者或个体从业人员均显著高于其他人员;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和中等以上的显著高于中等以下的。2.父亲教养方式,除情感温暖与父亲的职业呈中度关联之外,三个维度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和拒绝各自与学生的年级、出生次序及父亲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家庭经济状况之间都呈现低度关联。并且,父亲教养方式在以上五种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情感温暖上,高一显著高于高二;独生子女显著高于排行老大的被试;学历为大学或大专的父亲显著高于高中或中专的,而后者又高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父亲;父亲职业为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人员的表现显著高于自由职业者或个体从业人员和其他职业父亲的表现;家庭经济状况中等以上的表现显著高于中等和中等以下的。在过度保护上,高一的显著低于高二;在高中生的出生次序、家庭经济状况和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拒绝维度上,高一显著低于高二;在被试的出生次序上没有显著差异;学历为大学或大专的父亲表现显著低于学历为高中或中专和初中及其以下水平的;职业为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人员父亲的表现显著低于自由职业者或个体从业人员和其他;经济状况为中等的显著低于中等以下的。3.父亲参与总体状况同其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之间呈现中度关联,而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所在地和被试的出生次序均呈低度关联。并且,父亲参与总体状况在以上五种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乡镇和城市的父亲都显著高于农村的父亲;独生子女显著好于排行为老大和老二的学生;父亲学历为大专以上的显著高于高中或中专的,后者又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下的;父亲职业为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人员的显著高于自由职业者或个体从业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显著好于其他,企业职员或公司、工厂员工也显著高于自由职业者或个体从业人员和其他;家庭经济状况为中等以上和中等都显著高于中等以下。4.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同其家庭所在地、出生次序、父亲的职业、父亲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经济状况、学科、性别和民族之间都呈低度关联,且关联程度依次递减。高中生的情绪智在以上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学科、性别和民族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城市学生的情绪智力显著高于农村学;独生子女学生的情绪智力显著高于排行为老二学生的情绪智力;父亲职业为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人员的显著高于其他;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或大学的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下的;家庭经济状况中等以上的显著高于中等以下的。5.父亲的积极心理资本、教养方式、参与和高中生的情绪智力两两之间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父亲的积极心理资本同父亲教养方式和学生的情绪智力之间,父亲教养方式和参与之间以及父亲参与和学生情绪智力之间均称呈低度相关。而父亲教养方式和学生情绪智力呈微弱相关,父亲的积极心理资本和参与间呈中度相关。6.父亲的积极心理资本对高中生的情绪智力有明显的直接作用,而且还会通过其教养方式和参与对高中生的情绪智力产生间接的影响。父亲参与在其积极心理资本对高中生的情绪智力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即相对于低父亲参与,高参与时,父亲的积极心理资本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积极影响作用要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