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强韧耐海洋大气腐蚀钢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中的一个热点,而我国海岸线较长,沿海地区又多为经济发达地区,钢结构使用量大,所以海洋大气腐蚀便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需要更多研究者从事高强韧、耐蚀性能更高的新型耐候钢的研发。
本工作中自行设计了五种不同成分的钢,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测试了五种钢的不同冷速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并进行了组织分析。同时,五种不同成分的钢经过实际生产上的控轧控冷,又得到不同的组织形态,采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对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轧后水冷钢的主体组织是板条状贝氏体,轧后空冷钢为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M/A小岛和少量渗碳体(珠光体)等的混合物,轧后炉冷钢主要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对轧态钢进行拉伸与冲击性能测试,评定各钢种综合力学性能的优劣。
通过室内周浸实验和盐雾实验模拟海洋大气环境,对不同成分不同组织形态的各钢种耐蚀性进行了测定,并与大生产的商业耐候钢09CuPCrNi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低碳钢和轧后水冷的较高碳含量钢的耐蚀性均明显优于09CuPCrNi。在碳含量比较低的情况下,组织类型对实验钢的耐蚀性影响不大;碳含量比较高时,单相贝氏体钢的耐蚀性优于由铁素体、渗碳体(珠光体)等构成的复相组织钢。轧后水冷时,不同碳含量的钢耐蚀性差别不大;轧后空冷时,碳含量低的钢的耐蚀性优于碳含量较高的钢。
用数码相机、扫描电镜对锈层的演变和发展进行初步观察和分析,耐蚀性较好的样品在腐蚀后期形成了致密的内锈层,耐蚀性不好的样品在腐蚀后期形成的内锈层多孔洞和裂纹。利用X射线衍射、电化学等手段对锈层的相组成和特性进行分析,腐蚀产物一般分为两层,通常是由Fe3O4和部分α-FeOOH、β-FeOOH、γ-FeOOH等铁的羟基氧化物组成,其中外锈层一般由Fe3O4和α-FeOOH组成,内锈层以γ-FeOOH和β-FeOOH为主。
本工作在国内首次发展了高强度超低碳贝氏体型耐蚀钢,首次研究了碳含量对贝氏体型耐蚀钢力学性能及耐蚀性能的影响,并揭示了组织形态对钢材耐蚀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组织均匀化和合金化一样是提高耐蚀性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