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1343946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多年来,各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在保证经济总体向前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各区域协调、共同发展,不断缩小区域间的差距。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我国1999年至2009年间的统计数据,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物质资本投入,基础设施水平等多个方面出发,使用偏离-份额分析、泰尔系数及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进行了探讨。使用ARIMA模型分别从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两方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未来走势进行了定量预测,并从定性的角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走势进行了判断。文章首先使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市1999年至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分别就各区域的总增长量、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分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虽然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东部地区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在产业结构方面,远远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从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两方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了三个阶段,即先缩小,再扩大,而后再缩小的过程。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本文以各省市为横截面,构建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是带动东部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基础设施及资本投入是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本对中部经济的崛起产生-定的影响。随后,本文通过建立ARIMA模型对2010年至2015年我国区域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的走势进行了预测,得出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最后,在理论及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点政策性建议。
其他文献
建立西部自然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于规范西部自然景区的建设,促进西部自然景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引导西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外包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从生产外包到服务外包,外包
资本是四大生产要素之一,资本流动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区域内资源能否有效合理的配置,区域内部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又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始进入实施
正如全球范围内诸多经济体存在国际资本流动周期性的现象,其货币汇率同样与经济运行间存在周期性关系,即“货币周期性”。本文基于1998至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88个经济体的货币周期性进行测算,并进而探讨其分布特征。本文试图从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两个角度,探讨潜在影响各经济体货币周期性的四类共五个具体因素,分别是“国际资本流动周期性”、“商品与劳务净出口”和“商品与劳务净出口周期性”、“资本账户开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差距也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而本文研究的区域间利益外溢是加剧区域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外部性理论是现代重要的经济理论之一,根据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效果,可分为利益外溢和成本外溢,本文主要分析地方公共品的利益外溢。理论上,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仅局限于地方政府的辖区范围,由地方政府来提供此类公共品,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地方性公共品的受益范围无法恰好被限定在地方
微型企业是比中小企业在经营规模等方面更加微小的经济组织,在我国扮演着吸纳劳动力大军的重要角色。由于商业银行以抵押担保作为风险管理的基本方式,因而无力提供抵押担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