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构材料调控电磁波特性的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ing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超构材料的电磁理论、结构设计、特性分析及机理,对于推动其在电磁隐身、电子对抗与电磁干扰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电磁场数值仿真计算,电磁理论分析和微波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设计超构材料吸波器、超构材料极化转换器和可调超构材料并研究其电磁特性。本论文主要工作为:(1)针对电磁隐身等技术对多频和宽频的需求,提出并设计出两种超构吸波材料。首先提出宽角度多频超构材料吸波器,当电磁波入射角从0°到45°变化,该超构材料吸波器在5.92GHz、6.12GHz、8.54GHz三个频点对入射电磁波几乎实现完美吸收。三个频点处的表面电流分布表明,5.92GHz和6.12GHz两个频点的电磁吸收主要是由电谐振引起的,8.54GHz的电磁吸收源于磁谐振。仿真结果表明入射电磁波的极化方向对吸收性质没有影响。这种利用单一结构实现多频点谐振的方式,为研究和设计多频甚至宽频带超构材料吸波器提供参考。基于以上研究,通过开缝金属线加载集总电阻设计出宽带、宽角度入射和极化不敏感的低频超构材料吸波器。仿真得出在1.3GHz-3.51GHz的频段内吸收率超过80%。微波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并对仿真和实验结果之间的误差进行了详细分析。利用等效阻抗、表面电流分布、等效电路、电场能量与磁场能量分布分析其宽带吸波机理。(2)针对电子对抗和电磁干扰的不同应用场景,设计了反射型和透射型极化转换器。采用经典的金属膜-介质-金属膜的三明治结构,基于谐振环和金属贴片相结合,设计出一款基于金属开口环的宽带微波线极化转换器,工作模式为反射模式。在19.2-35.1GHz的宽频带内能将入射线极化波的振动方向旋转90°。依据金属膜表面电流的分布特点,介质中存在磁谐振,产生垂直于入射极化波的电场,由此表明了该结构的极化转换原理,微波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另一种是基于金属光栅和金属裂环的线极化转换装置。该极化转换装置是通过手性超构材料在透射模式下的不对称组合实现的。通过电磁仿真发现它能在6-36GHz的频率范围内实现高效的极化转换,极化转换率达到98%以上。所设计的透射型极化转换器件具有超宽带非对称传输、高效并且对入射角度不敏感的极化转换特性。同样,微波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3)针对超构材料多功能应用,设计出两种加载集总元件的可调超构材料。一种是加载集总电阻的宽带可调吸波/透波超构材料。该超构材料由可切换频率的传输层和被空气层隔离的阻抗层组成,具有极化不敏感,宽带吸波,宽角度入射的特性。可调吸波/透波超构材料实现了在两个透波频率切换:高频透波状态(PIN二极管处于开启状态),吸收带范围是3.1GHz-7.2GHz和9GHz-10GHz,透波频点为8.8GHz,透射率为50%。在低频透波状态(PIN二极管处于关闭状态),吸收频带是3.1GHz-5.5GHz和6.66GHz-9.67GHz,透波频率为6GHz,透射率为45%。另一种是利用金属栅状结构加载二极管设计出一种低频宽带极化可调超构材料,实现了独立控制水平/垂直极化电磁波的透射特性,在0.3GHz到3GHz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其对极化的调控性。可调超构材料具有四种工作状态,结合天线能够用于开展电磁波辐射与极化感知研究。本文通过仿真设计、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电磁波多频吸收、宽带低频吸收,宽带反射型以及透射型极化转换以及加载集总元件的可调超构材料。本文研究的超构材料及其器件可用于雷达电磁隐身、多种传感器及天线等领域。
其他文献
在标准模型(SM)中,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是由更为基本的粒子一夸克和胶子组成,夸克和胶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由量子色动力学(QCD)来描述,然而,由于QCD色禁闭的性质,我们在自然界中无法观测到自由的夸克或胶子。正在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和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上进行的高能重离子对撞实验为我们开辟了研究解禁闭的QCD物质的崭新道路。高能核-核碰撞将大量能
在高能碰撞中,随着比约肯标度x(Bjorkenx)逐渐减小,质子内部部分子的数目随之不断增多最终达到饱和状态。色玻璃凝聚理论(Color Glass Condensate,CGC)正是描述质子中的部分子非线性QCD演化以及小x区域的胶子饱和现象等初态效应的有效理论。近几年,在小碰撞系统上的高多重数事件中,人们也发现了与大碰撞系统中相似的集体流现象。如何解释小系统中集体流现象成为了目前的热点课题之一
作为味物理和CP破坏研究的理想场所,B物理,在检验标准模型、揭示粒子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以及寻找可能的新物理信号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理论上关于B物理特别是B介子弱衰变的研究非常活跃。实验上,继BaBar和Belle之后,LHCb实验也已经提供了大量精确数据,并且升级后的Belle Ⅱ目前已经开始运行取数。越来越多的精确实验结果将会为我们检测标准模型和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提供强有力的
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的两大支柱之一,而作为量子力学五大公设之一的量子测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探索范围逐渐扩大并已深入到量子世界中,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量子力学和量子测量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以及探测精度的提升。量子弱值测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具有放大微弱效应的作用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一些微弱效应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通常难以观测,本文
量子相干和量子光源均是实现量子技术的基石。辐射体内部能级中的非垂直跃迁结构会引起一种特殊相干性的出现,即真空诱导相干(VICs)。真空虽然通常会造成量子相干的破坏,但却是真空诱导相干性产生的原因。由于真空诱导相干在克服环境引起的退相干效应以及量子技术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力,因此,探索对其进行探测以及操控的方案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另一方面,作为物质的量子特性的主要来源,量子光源是量子信息和量子精密测量
随着如今高分辨率光谱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光场在频域上的操控已经深入到少光子和多光子水平,并已被广泛地应用到量子信息技术、原子分子瞬态动力学探测、以及非经典光源的设计等诸多领域中。其中,对量子辐射源在强激光场驱动下辐射特性的频谱操控和应用已逐步发展成光谱学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Mollow光谱学(Mollow spectroscopy)。其核心思想便是对以二能级辐射源的Mollow谱为代表的共振荧
理解由量子色动力学(QCD)描述的强相互作用物质相图是当今高能核物理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虽然人们对QCD手征相变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了,但对于临界温度附近轴矢反常的强弱却知之甚少。而临界温度附近轴矢反常的强弱会改变手征相变的阶数及其临界普适律。在QCD中,轴矢反常如何在同位旋三重态的标量介子和赝标量介子的两点关联函数中表现出来,只能用非微扰的方法来回答。格点QCD就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的研究
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在线学习逐渐摆脱了通过有线网络和固定终端接入的限制,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学习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活动也随着环境和方式的改变而具备新的特征。在线学习中,学习活动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学习策略也会随着课程的进展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刻画学习行为模式、预测学习成效并为教学提供帮助需要采取新的思路。本文基于在线学习中学生行为数据,研究了学习行为时空分布特征及时
学位
意志使人类实践区别于动物生理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自由自觉的能动特点,自由意志是人类的“类特性”,使人成为一种类存在物。没有自由意志,人类没有自主选择和调控自身行动的能力,道德和法律责任将成为无源之水,更甚之,人类的尊严将遭到践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内,自由意志的论题早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以原子“偏斜”运动的“偶然性”内涵为雏形。而后,“能动方面”的发现使得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与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