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频鼓室导纳测试在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i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观察多频鼓室导纳测试与226Hz静态鼓室图对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价值,探讨中耳共振频率可否作为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可靠方法之一。随访观察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恢复期中耳共振频率与226Hz静态鼓室图的变化,探讨共振频率是否为判断分泌性中耳炎预后的敏感、客观的方法,是否较226Hz静态鼓室图更有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21只耳。以耳镜检测、测音纯听及GSI-33中耳分析仪测试结果为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纳入60例(85只耳),有传导或混合性听力损失,气骨导差≥10dBHL,且患耳镫骨肌声反射未引出,临床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者。对照组纳入20例(36只耳),均为听力正常者(纯音听阈≤15dBHL,气骨导差≤10dBHL)。计算正常听力组共振频率的均值,将其95%可信区间作为正常共振频率参照标准。监测试验组15天、30天、90天的中耳共振频率和226Hz静态鼓室图的变化,用Levene’s t检验判断各随访时间段的共振频率与正常值有无统计学差异。以正常听力组共振频率95%可信区间作为正常范围,对试验组随访时间段的共振频率进行正常或不正常归类,比较分泌性中耳炎恢复期共振频率,226Hz静态鼓室图与镫骨肌声反射引出率的等价性。采用SPSS12.0作统计分析。结果成人中耳共振频率在900~1100Hz之间认为正常,分泌性中耳炎组的中耳共振频率明显降低,与正常听力组有统计学差异。随访时间延长,共振频率逐渐升高,226Hz静态鼓室图也表现出B、C型图逐渐减少、A型图出现率逐渐增多。随访至90天,中耳共振频率接近正常,但与正常听力组仍有差异。随访期间,部分鼓室图形表现正常者,其共振频率测试值仍偏离正常范围,两者有不一致性,但共振频率与镫骨肌声反射之间具有等价性。结论成人中耳共振频率在900~1100Hz之间可以认为正常。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共振频率明显降低,随治疗进展可逐渐升高接近正常。鉴于中耳共振频率与镫骨肌声反射的密切相关性,共振频率的正常提示着中耳功能的完全恢复。中耳共振频率的恢复滞后于226Hz静态鼓室图所监测到的病变时间,它能检测到226Hz静态鼓室图所不能检测到的中耳微小病变。因此,多频鼓室导纳测试对分泌性中耳炎预后的判断较226Hz静态鼓室图更敏感、客观,能够更有效地指导耳鼻喉科医师的临床治疗。
其他文献
摘 要:班级管理是科学育人,更是育人艺术。需要班主任多花心思,多了解,多观察,多动脑,让班级充满活力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心灵,在创新中让学生全面发展,更使班级能有更新的气息。同时班主任要重视情感投入,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和起到“情感激励”的作用。班主任要注重以学习为主线,以班级的凝聚力为轴心,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促進班集体文化活动的深化。鼓励中的约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行为,和谐班级的打造需要细节。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改革,当前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大数据时代下,成人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成人教育管理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数据时代对成人教育管理和发展的影响分析,分别从成人教育发展规划、资源整合、创新教育平台、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以及个性化教育等方面详细阐述大数据时代下成人教育管理与发展的创新策略,从而提高人们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成人教育;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