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河道护岸建设过程中,护岸的设计多考虑其功能性和实用性,大量使用混凝土、浆砌石等人工硬质材料,而忽略植物、木材、石材等与环境亲和的材料,这些硬质材料隔断了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生物交流,削弱了水体护岸的原有的自然风貌,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护岸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特点,是能够满足生物生活习性的人工驳岸形式,在形态稳定的基础上能够自我运行,并有一定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的完整生态系统,总的来说是保证河道护岸基本的安全功能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兼顾河道护岸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是未来生态护岸的发展方向。本研究主要是以杭州城市河道不同类型的护岸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样方法对不同护岸类型进行调查,记录护岸上的植物种类以及相关信息。通过调查不同类型护岸所在地周边空气、土壤、水体样本,对相关环境参数进行测量,利用相关分析和T检验分析方法,从不同护岸类型、护岸结构以及植物群落特征和垂直结构等对河岸环境和周围水质的影响,探讨生态护岸类型、结构、植物群落与护岸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筛选出适宜生态护岸种植的植物种类,建立结构稳定、景观适宜的生态护岸植物群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态护岸对河岸环境调节作用相对较小非生态型护岸和自然原型护岸的结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自然型护岸其次。其中土壤受到护岸结构的影响最大,护岸坡度越大,土壤湿度越大;植物群落是生态护岸发挥功能的关键,乔木、灌木、草本的合理搭配对于河岸环境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护岸类型对空气湿度、土壤湿度的影响较大。总体上来说,生态护岸对河岸环境的调节作用不是十分明显,但相对于其他护岸来说,自然原型护岸的调节作用最佳。(2)生态护岸对河道水质的影响明显不同天气条件下护岸结构对于水体电导率、磷含量、溶解氧的的影响较大,其中坡度的影响最大;不同天气条件下护岸植物群落特征对于水浊度、磷含量、电导率的影响较大,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则对水体溶解氧、磷含量的影响较大,乔—灌—草结构对于周围水质的影响最大;不同天气条件下护岸类型对水体浊度、电导率、磷含量的影响最大,自然原型护岸对河道近岸水质的作用最佳,人为干预程度最大的非生态型护岸则最差。生态护岸类型、结构(宽度、坡度)、植物群落特征与结构对生态护岸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体现在不同方面。据此,我们建议生态护岸的构建要遵循安全稳定性、生态健康性、景观适宜性的原则;从生态护岸类型、生态护岸结构选择、生态护岸植物群落构建三方面综合考虑生态护岸的构建方法,以建设稳定、高效、美观的生态护岸景观,为城市河道护岸的建设提供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