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新生儿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表达变化,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在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意义;通过测定CD3、CD4、CD8,评估新生儿感染时的细胞免疫状态,分析细胞免疫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定量检测150例感染和非感染新生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CD3、CD4、CD8分子表达水平,同时检测白细胞计数(WBC)及C反应蛋白(CRP),疑似败血症患儿在未使用抗生素前作血培养,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败血症组、局部感染组及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儿与非感染组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CD3、CD4、CD8、WBC及CRP变化;比较败血症组治疗前后CD64、CD3、CD4、CD8表达情况;并将败血症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CD64及血培养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确定中性粒细胞CD64、CRP的最佳截断值,比较中性粒细胞CD64和CRP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曲线下面积、临界值、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中性粒细胞CD64与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三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意义者进行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败血症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阳性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进行相关分析,采用ROC曲线进行灵敏度及特异度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败血症组、局部感染组、非感染组各感染指标的比较败血症组中性粒细胞CD64为(7.0±2.6)%,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4.0±1.2)%与非感染组(3.0±0.7)%,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局部感染组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败血症组的CRP高于局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局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的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白细胞计数(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CD64与CRP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ROC曲线分析通过绘制ROC曲线,当中性粒细胞CD64取截断值为3.7时,中性粒细胞CD64曲线下面积为0.94,中性粒细胞CD64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80.0%,阳性预测值为83.9%,阴性预测值为91.8%;CRP取截断值为4.6mg/l时,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54.4%,曲线下面积为0.79,阳性预测值为50.6%,阴性预测值80.0%,CD64的曲线下面积大于CRP。3.中性粒细胞CD64与血培养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阳性率的比较中性粒细胞CD64检测败血症的阳性率为86.7%,高于血培养(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4.败血症组、局部感染组、非感染组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比较败血症组的CD3(46.2±12.4)%、CD4(32.0±10.1)%明显的低于局部感染组CD3(61.6±11.3)%、CD4(45.4±10.8)%与非感染组CD3(62.4±12.0)%、CD4(46.4±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局部感染组的CD3、CD4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败血症组治疗前后CD64、CD3、CD4、CD8的比较败血症组治疗后CD64的表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败血症组治疗后CD3、CD4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败血症组治疗前后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新生儿中性粒细胞CD64与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相关分析中性粒细胞CD64与CD3呈负相关,此时的r=-0.533,P<0.01;中性粒细胞CD64与CD4呈负相关,此时的r=-0.474,P<0.01;中性粒细胞CD64与CD8无相关性,此时的r=-0.159,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是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的敏感指标,并随感染的加重而升高;T细胞亚群功能低下与新生儿感染相关,败血症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联合测定CD64与T细胞亚群,有利于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