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便产生了养老问题。世界上第一个以比较完备的立法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经过20多年的经济迅猛发展期,其养老保险制度也得以快速发展。但迫于短期的财政压力以及不可逆转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这些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浪潮。
意大利亦是如此:从19世纪末养老保险诞生以来,经过80多年的发展,确立了极度“慷慨”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意大利也面临财政压力问题,并且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甚至在慷慨的养老保险制度下还存在其它的问题,但鉴于50-60年代的经济奇迹奠定了财富基础并且政府对改革一再拖延,所以意大利并没有走在世界改革浪潮的前端——本该在19世纪80年代进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直被拖进了90年代。
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进行了三次改革——1992年、1995年和1997年改革。通过1995年改革,意大利开始真正走上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道路:从确定给付制的现收现付制过渡到确定缴费制的现收现付制,即“名义账户制”。作为“名义账户制”的先锋,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名义账户制”在意大利取得了成功,它以“量入为出”的方式减轻了政府对劳动者的承诺,控制了养老金支出占GDP的比重,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但是由于意大利的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的累积性、复杂性和严重性,这三次改革并未能彻底解决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于是21世纪初的一系列改革应运而生,主要有2004年、2007年和2011年改革。它们旨在巩固“名义账户制”以及发展建立起的三支柱体系,改革的方向仍然是继续控制养老金支付水平、提高养老金缴费水平和严格退休条件。但是2004年、2007年这两次改革在改革节奏上出现了分歧:2004年的马尼洛大阶梯由于过于激进而遭到普遍的反对,因此2007年改革废除了激进式的大阶梯,改为渐进式的提高退休年龄。这种改革进程中的曲折性需要警惕。
通过意大利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源和历史以及对六次改革的阐述和评价,笔者总结出影响意大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因素——除了制度设计这个因素外,还包括人口、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其中,人口因素始终牵引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变化,因此笔者首先着重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因素,分别从三方面阐述它对改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然后分别阐述了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在本文的最后,阐述了意大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启示:首先评价了这一系列改革的短期效果以及改革的弊端,然后基于政府不可替代的改革引导作用的视角分析了改革长期实际效果的不可确定性,并且总结出了意大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总方向,最后基于意大利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史(主要是近六次改革),总结出了意大利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总之,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除了综合考虑人口、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各种可能因素外,鉴于政府不可替代的的改革引导作用,还要求政府必须根据改革的长短期目标确立正确的改革方向并把握适度的改革节奏。鉴于意大利政府更迭频繁,这又要求意大利各届政府要齐心协力把握住正确的改革总方向——在保持改革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坚持制度改革和参数改革双管齐下的改革原则,以不逃避、不拖延解决养老保险问题的态度,以控制养老财政赤字为首要目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根据国情、民情、国际环境的变化,适时、适度地制定符合宏观环境和财政状况并且能够实际运行的改革政策,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推进改革政策的实施并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