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知识系统研究:基于网络演进与企业行为的分析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集群的知识系统是一个以企业知识系统为基础的有效整合知识资源和协调企业知识活动的区域知识网络,其资源基础是知识集聚,本质特征是知识关联,组织结构是知识网络,功能核心是知识共享,动力源泉是企业的知识行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集群知识与企业知识的和谐成长,需要集群知识网络不断升级,形成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知识生态网络。本文从系统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网络理论、新经济社会学理论、生态群落理论研究产业集群知识系统成长中知识网络模式与结构的演进和企业行为问题,不仅试图在理论上跟踪国际产业集群研究前沿,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集群理论尽绵薄之力,而且希望能在实践中为政府推动地方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提供知识层面的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的知识理论作了必要的回顾和评述,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将现有理论分为三个主要的研究分支:(1)以经济地理学派为代表从地理区位的角度探讨产业集群知识溢出与外部性的影响与作用:(2)以创新学派为代表从系统和环境的角度研究区域或集群知识创新系统的结构与机制;(3)以战略管理学派为代表从资源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知识源泉。这三个理论分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产业集群的知识活动,并形成各自特色,为从知识论的角度解释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优势的获取提供了基础性研究成果。 通过对产业集群知识资源的概念、特征和类型的阐述,本文系统分析了产业集群知识资源体系及其层次性。在知识资源分析基础上,论文界定了产业集群知识系统的内涵,分析了其基本属性及其与生产系统的区别,并从知识主体、知识活动和知识网络三个层面剖析了知识系统的构成,论述了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整合与知识激发等产业集群知识系统的基本功能,从而建立了产业集群知识系统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在对知识网络的分析中,本文又进一步将其分为节点、关联和结构三个基本维度。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运用Lotka-Volterra模型研究产业集群成长中企业知识与集群知识的互动式发展关系,探讨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稳定条件,由此揭示产业集群知识系统有效运行的企业行为基础和系统动力学意义。为了更好的检验产业集群实践中知识系统的存在性,本文在无锡起重机械制造和锅炉制造两个特种设备产业集群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运用计量方法对两个产业集群知识系统活动进行经验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归纳,由此为知识系统理论分析框架提供现实依据。 产业集群知识系统的核心功能是知识共享。本文从集群企业的知识转移行为和知识共享的组织平台—知识网络来阐述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活动。在微观层面,论文主要从集群内知识转移的行为主体、内容、活动过程和影响要素分析了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的运行机理,并结合企业吸收能力提出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活动的成本概念。在企业行为分析基础上,论文从知识网络的不同发展阶段分析了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的主体、行为、机制和效果的不同层次,探讨了网络对知识共享的激励作用和其对集群结构性知识的支撑。通过启东天汾电动工具产业集群知识共享机制的发展进一步说明了产业集群知识共享功能实现的组织机理。 产业集群知识系统的成长具有阶段性。本文结合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产业集群知识系统发展会经历萌芽、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的周期性过程。在对知识系统萌芽的分析中,本文提出产业集群及其知识系统产生的诱因是产业专有知识的获取与形成,其主要通过偶然事件中的知识发现和历史传统中形成的知识传承,专有知识的萌芽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蝴蝶效应。产业集群知识系统的演化主要表现为知识网络的形成、成长与成熟的梯次演进。在这一梯次演进过程中,知识网络的节点、关联和结构等基本属性指标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国内外产业集群实践和江苏产业集群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知识网络的演进路径归纳从形成阶段以个人为核心主体,单向连接的横向网络到成长阶段以企业为核心主体,双向连接的纵向网络再到成熟阶段的以网群为核心主体多向连接的混合网络的发展过程。在这三个不同阶段,知识网络分别在社会网络、经济网络和生态网络的协调机制作用下成长。在较深入分析知识网络演进路径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系统整体层面总结了产业集群知识系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特征。在产业集群知识系统演化的形成阶段,集群中知识活动的行为主体主要是个人(创业者),他们通过以地缘关系为主的社会交往进行知识传播,形成以扩散活动为主的初级知识网络。由于此时的知识传播活动嵌入在社会交往中,知识网络主要受社会网络协调机制的影响。社会网络对本地创业者知识活动的协调主要表现为社会资本对知识传播活动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地缘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社会资本分为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重点剖析这三个维度中连接关系、地缘信任、文化背景等对知识传播活动的作用。在社会网络协调机制作用背景下,本文运用传染病模型和网络动力学模型从企业行为的角度解释产业集群形成初期创业知识从个体向群体传播的单向连接过程和由此形成的横向网络结构,并结合行为经济学分析了社会资本带来知识传播活动中个人非理性行为所导致的羊群效应,剖析了羊群效应对知识网络形成的促进作用和可能造成企业知识对集群知识过度掠夺而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海门三星绣品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本文进一步说明了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在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形成中的作用。 在产业集群知识系统演化的成长阶段,知识网络中的核心行为主体从个人发展为企业,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劳动分工带动了知识分工的发展,从而形成知识网络演进的动力。产业集群知识分工的协调是通过集群经济网络协调机制来实现的,其具体又分为市场交易网络的价格机制和企业间非正式关系网络的经济性信任机制,由于价格机制对知识分工协调存在先天的局限性,需要经济性信任机制的补充,集群企业在经济网络的协调下通过双向连接所形成的知识共享推动了知识分工的深化。通过建立集群企业的知识外包优化模型,本文进一步从企业个体行为的角度分析了经济网络协调机制作用背景下企业知识分工决策对知识网络演进的推动力以及由此形成的纵向网络结构。企业知识分工的深化使知识网络演进为协作活动为主的中级知识网络。在企业分工发展中,知识分工的不和谐会导致企业知识与集群知识的冲突,从而阻碍集群知识系统的持续成长,因此需要更为复杂的网络协调机制。通过吴江菀坪缝纫机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本文进一步说明了在产业集群成长中企业的知识分工表现及其对知识网络演进的影响。 在产业集群知识系统演化的成熟阶段,随着集群行为主体日益丰富,行为主体间建立了多向连接关系,形成多重知识网群,多重知识网群在相互协同中交叠、融合,形成具有混合网络结构的高级知识网络一知识生态网络,知识生态网络的形成是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本文借用生态学中的概念阐述了产业集群知识生态与知识生态网络的内涵,分析了知识生态网络异质性与多样性的混合网络结构和相应的协调机制。通过建立企业博弈模型和具有纵向知识链关系的Chemostat模型,本文进一步从企业行为的角度探讨了生态网络中知识协同的自组织协调机制,并指出多样化的行为主体协同和多重网群融合是产业集群知识生态网络协调机制形成的关键。在知识生态网络和谐发展条件的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产业集群簇是集群知识生态网络的升级模式,并阐述了其内在的网络平衡机制。通过建湖石油机械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本文说明了产业集群的知识生态网络及其知识协同机制。 最后,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论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产业集群知识系统管理的政策内涵,并对政府引导产业集群知识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政策措施建议。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与法国同为世界级的美食王国之一,作为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代表,这二者自然会常拿来比较。地域风貌、气候条件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异,造就了两个截然迥异的美食体系,从而带来的饮食习惯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中法两国之间的差异,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通过讨论中法两国饮食文化的不同,希望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中法两国的交流与协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法国;饮食文化;饮食差异  [中
生命,  不因失败而告终,  我有斗士的熱血;  我敢向人生挑战,  因为傻,  不懂得死亡的可怕;  我敢向未知的逆旅进发,  因为傻,  无惧世间所有的诈;  我敢向未名的海里行舟,  因为傻,  恶魔也拿我无法;  我敢向宽阔的天空飞,  或许又是傻,  才使我得以到达!
期刊
冬季采暖是我国北方地区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尤其是在东北、内蒙等地区,冬季采暖期接近半年,冬季的供热保障工作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它关系着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
进化型神经网络(EANN)是进化算法与神经网络的结合。进化型神经网络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已经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和结果,并在工程上已经有一些成
近年来,伴随着总体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能源供应紧缺现象遍及全国,能源短缺已成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实现能源消耗强度较“十五”降低20
论文首先通过分析目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接着介绍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Management)的理论和方法以及高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新技术不断涌现,在这种环境下,供应链成员企业迫切需要在技术层面进一步合作,以提高共同的竞争力,基于信息技术的研发合作由此应运而生。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技术(IT)能力是企业的一种独特能力,在研发合作过程中,能够有效依靠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并与合作伙伴间实现信息共享的企业,将更容易获得成功。本文对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在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