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只是众多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如同明喻、排比一样,是语言的特殊形式,目的在于增强表达效果。从修辞角度对隐喻进行的研究长达两千余年,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主要以亚里士多德为首。此后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对于隐喻的研究转向了语用学的角度。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对隐喻的研究从多学科的角度入手,其中包括哲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等。概念隐喻就属于认知角度的隐喻研究之一。自从概念隐喻理论兴起以来,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隐喻已不再是一种诗意或者修辞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仅在语言上,更在思维和行为上,广泛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如莱克夫和约翰逊所说“我们用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就是隐喻的。”(Lakoff and Johnson,1980).莱克夫和约翰逊将概念隐喻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论,其中包括概念隐喻的分类,特点和工作机制,为后续的针对不同类型文本中隐喻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使得对文本,如政治文本、经济文本和商业文本中的隐喻研究发展得如火如荼。对政治文本的研究涵盖了多个角度,在各国之间经济、政治交流甚密的今天,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我国对概念隐喻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针对概念隐喻中的第一类,结构隐喻,且涉及到历时分析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篇论文的着力点即为对中文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包括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的分析及其历时研究。本篇论文采用莱克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作为理论框架,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到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中的领导人讲话作为研究文本。按照概念隐喻的分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首先对所选文本分别进行研究,向读者展示所选文章中的概念隐喻是如何实现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以及反映出的概念隐喻的特点,即系统性和连贯性。其次,本文将所选语篇进行综合分析,试通过纵向历时的比较,找出我国在不同时期隐喻应用上的特点,并意图探寻其背后原因,即我国政治主张和社会生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