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良恶性甲状腺局灶性病变在多层螺旋CT中的不同表现。2、评价MSCT结合后处理技术对良恶性甲状腺局灶性病变诊断的诊断价值。3、对比MSCT与颈部超声对良恶性甲状腺局灶性病变诊断价值。方法:1.选择年龄分布于18-65岁、甲状腺内出现局灶性病变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后期图像均经后处理之后,由2位或2位以上非课题组影像专家进行双盲单独阅片,对其良恶性进行CT诊断,并进行MSCT征象归纳;2.同组病患行颈部超声检查,亦由2位或2位以上的非课题组影像专家进行双盲、单独超声诊断,分别收集各种诊断征象,如:病变大小、强化方式、钙化的显示及形态、颈部淋巴结情况、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情况等指标、并收集最终诊断结果。3.所有病例均进行手术病理诊断或活检检查,得出诊断结果(金标准),按照金标准结果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良性结节组),B组(恶性结节组),通过两组分别与MSCT、超声诊断试验结果的对照,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MSCT结合后处理技术针对甲状腺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及与颈部超声结果进行对比,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1)共调查甲状腺局灶性病变患者60例,年龄分布22-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6±5.62)岁,男女比例为18/42,单发于左侧叶病变有25例,单发于右侧叶20例,单发于峡部7例,甲状腺内多发病变占8例,其中良性占31例,恶性占29例。(2)甲状腺病变在CT中的显示率为91.67%,在超声中的显示率为95%,两组的显示率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甲状腺良性病变三个径线的平均值分别为长(15.86±5.76)mm,宽(11.71±5.65)mm,高(12.32±6.39)mm,恶性结节三个径线的平均值分别为长(15.47±5.83)mm,宽(11.58±5.62)mm,高(12.38±6.71)mm,统计学结果显示两组病变的大小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结节强化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不均匀较易出现在恶性组中,强化均匀则更易出现在良性组中;“半岛”样强化及“边缘中断征”在两组中的显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MSCT组中良性甲状腺病变钙化发生率为80.65%,恶性钙化发生率为82.76%,两组钙化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砂砾状钙化在恶性组中的发生率为38.71%,在良性组中的发生率为10.35%,两组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砂砾状钙化更容易出现在恶性组中,MSCT在甲状腺病变钙化的显示率为97.96%,超声对钙化的显示率为91.84%,两者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CT更容易发现钙化;良性甲状腺病变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7例,发生率为22.58%,恶性甲状腺病变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15例,发生率为51.72%,两组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变组更容易出现肿大淋巴结;钙化、囊变及富血供淋巴结(共5例)只出现在恶性组中;良性甲状腺组中,甲状腺供血动脉2例增粗,发生率为6.45%,恶性组中,供血动脉增粗占10例,发生率为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静脉内栓子出现1例,亦仅出现在恶性组中;骨转移3例,仅出现在恶性结节组及CT检查组中。(3)良、恶性病变在MSCT诊断中的灵敏度为86.3%,特异度为90.63%。在超声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两种检查方法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MSCT对甲状腺病变的钙化的显示率敏感度高,并通过是否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进一步确定结节的良、恶性奠定了基础。(2)甲状腺结节内部砂砾状钙化、淋巴结囊变与钙化、骨转移及血供、血管受侵程度在MSCT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3)良、恶性病变在MSCT及超声诊断的显示率中无明显差异,诊断的正确率亦无明显差异,超声因其简便的诊断手段,仍为甲状腺结节性疾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MSCT在甲状腺结节中的钙化显示率、淋巴结转移及骨转移上具有独特优势,这也肯定了MSCT针对甲状腺局灶性病变良恶性进一步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