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前期数据表明,吉非替尼(一种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放疗结合的治疗模式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可产生协同的抗肿瘤作用。临床数据提示,EGFR基因突变是吉非替尼疗效预测因子。本项研究旨在评价放疗联合每日250mg吉非替尼治疗含铂化疗失败的IIIB/IV期NSCLC患者的安全性,并初步评价治疗疗效以及患者生存情况。同时,通过对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液样本的分析,评估EGFR突变状态对于吉非替尼联合放疗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曾接受过含铂类化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IIIB/IV期NSCLC患者可以进入本前瞻性研究。基线评价后,胸腔放疗剂量从54Gy(常规分割方式)开始,以每2Gy的递增剂量,总剂量递增至60Gy。每个剂量组纳入8名患者,要求在没有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的情况下完成放疗。同时,每日口服吉非替尼250mg直到放疗结束后的60天(2个月)。每8名患者完成治疗后进行一次评估,毒性反应使用CTCAE3.0进行评价,疗效使用RECIST标准进行评估。在入组前计划再次行肺穿刺,尽可能收集患者的肿瘤组织以及血浆,对收集到的标本使用扩增阻碍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方法进行EGFR突变检测。结果:共40名符合条件的患者入组。其中28名男性,12名女性;IIIB期18例,IV期22例;鳞状细胞癌4例,腺癌35例,未分化癌1例;吸烟患者20例,不吸烟20例;就不良反应而言,1例患者在放疗结束后一周,出现了严重的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内科处理后无好转,并于出现不良反应之后一个月时死亡。其他治疗相关损伤均为轻到中度,1-2度肺损伤29例(73%),1-2度皮疹4例(60%),1-3度的食管炎/吞咽困难16例(40%)。就临床疗效而言,总有效率28%,总疾病控制率82%。2007-2009年间,整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4.2个月(95%可信区间:11.7-16.7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6.2个月(95%可信区间:3.4-8.9个月),1年生存率为60%。40例收集到的组织样本经病理科医师核片后,26例可供分析,共检测出4例EGFR突变,突变率为15%,包括2例19号外显子的缺失突变(Del19突变),2例21号外显子的L868R点突变。80份血浆共测出EGFR突变4例,1例为T790M突变,3例为19号外显子的缺失突变,检出率为5%。突变阳性患者较突变阴性患者,未观察到毒性明显增加,同时体现出更高的治疗有效率以及较长的生存时间。单因素分析提示,除PS好的患者有显著延长的生存期之外,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疾病分期等在内的临床因素与疗效、生存以及EGFR突变检出率没有显示出显著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显示,最高剂量60Gy的胸腔放疗联合同期吉非替尼(250mg/d)治疗NSCLC安全性可以接受,并体现出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有必要密切关注相关肺毒性。EGFR突变较EGFR野生型患者有更高的治疗有效率以及较长的生存时间,而毒副作用相似。PS好的患者有显著延长的生存期,除此之外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疾病分期等在内的临床因素与疗效、生存以及EGFR突变检出率没有显示出显著相关性。使用ARMS方法可以在穿刺的肿瘤组织以及血浆中检测出一定比例的突变,两者之间的符合率以及是否可以应用血浆进行EGFR突变的检测需要更大样本的试验进一步加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