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奶牛酮病与机体能量代谢、生产性能的关系及对繁殖性能的影响,从而为奶牛场预防和治疗奶牛酮病、肝功能异常等营养代谢疾病,提高奶牛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年龄、胎次和体况相近的怀孕后期荷斯坦奶牛31头,根据血浆酮体含量及有无临床症状分为试验组(KET含量>6mg/dl,n=14)和对照组(KET含量<6mg/dl,n=17),分别于产前1周(-1)、分娩当天(0)和产后第1、2、3、4、5、6、7、8周测定2组奶牛各血浆能量代谢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含量,记录产奶量(MY)、体重(BW)和体况分(BCS),计算产奶量增速(IMYR),同时记录两组奶牛产后繁殖性能数据(空怀天数、发情率、产后第一次配种时间、配种间隔天数、配种指数、情期受胎率、平均产犊间隔等)。结果表明:血浆KET含量大于6mg/dl的奶牛为14头,占31头试验奶牛的45%;奶牛酮病在产后1周已经发生,在产后1~5周为易发期;在产后2周时,酮病奶牛血浆AS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奶牛(P<0.05),出现了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病理学表现;酮病奶牛其它血液生化指标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和相关性;酮病奶牛MY在产后2~4周均低于正常奶牛,且产后3周时差异显著(P<0.05),BW和BCS在奶牛分娩后急剧下降;酮病奶牛的繁殖性能低于正常奶牛,且整体繁殖性能均低于国内最低水平。试验结果说明:在奶牛分娩后,产奶量增速较快,致使机体出现能量负平衡,引发酮病,酮病发生后,又会继发奶牛肝功能异常,导致机体能量代谢障碍,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