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前置后驱车型传动系与驱动桥的耦合振动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r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置后驱布置形式是当前畅销多用途车(MPV)及部分运动型多用途车(SUV)的常见布置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多使用分段式传动轴和整体式后桥相配合,动力由前置发动机通过传动轴传至后桥,易出现后桥振动并激发车内噪声,无法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整车平顺性需求。故探究前置后驱车型的后桥振动机理,研究传动系统、整体式后桥及后悬架的整体匹配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针对某自主品牌多用途前置后驱车后桥异常振动和噪声的问题,重点研究其传动系统与后桥-后悬架的耦合振动。首先结合以往研究和现有车型的结构设计,分析了传动系统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作用于后桥的力和运动的传递过程,阐释了传动系统扭转振动与后桥俯仰振动的耦合机制。对该车型进行了实车测试、数据处理和分析诊断,结合振动传递路径分析,确定后桥振动是引起车内振动噪声的直接原因。传动系统振动引发后桥振动的主要原因是传动轴弯扭振动、后桥齿轮系和壳体的振动、以及传动系统和后桥-后悬架系统的耦合振动。通过建立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进行了扭转振动特性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仿真分析,确定后桥齿轮系统和轴系的扭转振动不是引起后桥异常振动的主要原因。计算机仿真结果与实车测试结果相吻合。通过建立包括传动系统、行驶系统、整体式后桥、悬架及简化车身的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受迫振动分析,并与实车测试数据作了比较,验证了所提出的传动系与驱动桥耦合振动机理。该耦合振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主传动轴垂向振动和整体式后桥俯仰振动的耦合,二是传动系统扭矩波动通过轮胎与作用于后桥的纵向驱动力波动形成耦合。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从过滤激励源振动和降低耦合振动两个方向提出了改进设计方案,分别为加装双质量飞轮、改进传动轴设计和调整纵拖曳臂位置,仿真结果证明改善效果良好。本文的研究工作为前置后驱车型后桥振动性能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改进措施。
其他文献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随之增加。我国农村地区受气象灾害的侵蚀严重,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亟待遏制。灾害救助是我国减少灾害影响的重要策略,但
随着计算机视觉的快速发展,许多相关技术被应用到机器人领域。SLAM被认为是实现移动机器人全自主化的基础,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图优化的视觉SLAM主要分为前端和后端,前端主要是根据传感器测量获得机器人初始位姿与空间路标点坐标。后端则主要是对前端采集到的含有测量噪声的位姿与路标点坐标进行优化。SLAM后端优化方法一般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基于滤波的优化方法和基于图的优化方法,其中基于图的优化方法
公益性组织在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国外公益性组织相比还有差距。在对制约公益性组织发展的因素及发展路径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发展的路径。一方面,
对某微型向心涡轮转子进行了结构动力学分析.并对转台上的涡轮转子的振动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振动过大和倍频等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排除了微型涡轮转子的振动故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是今后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观念,同时新课程标准中对研究性学习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开展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对人地协调观和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梳
根据统计能量分析(SEA)法,对某卫星声振环境和某返回舱噪声环境进行了计算分析.提出了仅通过一次试验获取SEA参数的综合确定方法,根据这种方法对SEA模型参数进行修正,利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