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洲土著英语是土著语言与英语接触后产生的多种稳定的英语变体的统称。200多年以来土著英语虽然经历了与英语的融合,但其语言形式及语义内涵的发展深受原住民自身的文化和世界观的影响。词汇最能直接反映语言的文化意蕴。土著英语中存在许多与澳大利亚标准英语词形相同但词义相异甚至相悖的词汇,认知并精准辨析这些“字同义不同”的词汇的意义,可以避免理解歧义,有助于理解和鉴赏内嵌于原住民语篇的深层文化含义。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认知语言学家Fillmore提出了框架语义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描写词项意义及语法句式的新方法,因此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词汇意义的一个重要路径。本文以框架语义学理论为支撑,结合框架、框架元素、场景、原型、视角等几个重要概念,以土著英语词典《土著英语:文化研究》以及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学作品《卡彭塔利亚湾》和《心中的明天》和两部原住民儿童叙事作品Rockhole to Rockhole和Medina Mob Yarnin中的核心词汇为语料,通过澳洲原住民特有的“梦幻”世界观、被殖民的经历、口头叙事传统及种族歧视这四个主要宏观语义框架,精准辨析了澳洲土著英语中与标准澳大利亚英语“字同义不同”16个词项下的60个例句中词汇的意义,避免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歧义。澳洲土著英语独具特色,是澳洲原住民民族归属感的重要标志,承载着原住民特有的文化和“梦幻”信仰。研究分析的结果证实了框架语义学理论为精准辨析澳洲土著英语词汇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借助上述四种语义框架能够对土著英语词汇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精准定义,从而有助于我们了解澳洲土著英语深厚的文化意蕴以及鉴赏原住民文学作品及其它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