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西安市城区退休老人再就业现状,分析、比较不同职业人员退休后再就业与不就业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以期为退休老人提供有益身心的生活方式和再就业建议,为缓解社会养老负担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11月-2019年2月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市某3个城区50岁-70岁的退休企业员工、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人员450名为研究对象,运用一般情况问卷、SF-12健康简表(SF-1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及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现况调查,并选取其中15名不同职业的退休老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双人录入与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频数及百分比等进行统计学描述,假设检验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西安市城区身体较健康的退休老人再就业意愿强烈,450人中298(66%)人有再就业意愿,167(37%)人再就业。有慢性疾病和需要照顾孙辈者再就业率低(分别为?~2=26.511,P<0.05;?~2=31.772,P<0.05)。2.再就业老人生活质量、社会支持、主观幸福度及抑郁现状均优于未再就业老人,(分别为t=-7.571,P<0.05;t=-5.595,P<0.05;Z=-4.554,P<0.05;Z=-7.183,P<0.05)。3.不同职业退休老人在生活质量、社会支持、主观幸福度及抑郁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F=20.50;F=32.77;H=41.67;H=12.46,P均<0.05),其中退休企业员工的生活质量、社会支持、主观幸福度得分低于退休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人员,而抑郁得分高于后两者(P<0.05)。4.退休老人的抑郁得分与主观幸福度、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得分呈负相关(分别为rs=-0.764;rs=-0.690;rs=-0.416,均P<0.01),而其主观幸福度、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得分之间呈正相关(分别为rs=0.618;rs=0.482;rs=0.482,均P<0.01)。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就业意愿、照顾孙辈、慢性病、生活质量及抑郁是退休老人再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6.再就业是退休老人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共同影响因素。7.访谈结果:退休老人再就业的主要原因是退休后无聊、生活不规律等,主要目的是充实闲暇时间、发挥余热、奉献社会;退休老人的再就业途径缺乏;退休年龄应根据工种及身体健康状况而定,体力劳动者认为退休年龄应维持现状,脑力劳动者认为应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结论:1.西安市城区身体较健康的无重大疾病的退休老人再就业率较高,但再就业途径缺乏,主要是原单位返聘和朋友介绍,缺乏国家及社会方面的辅助和支持。2.与未再就业老人相比,再就业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企业退休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人员。3.退休老人再就业主要受再就业意愿、照顾孙辈、慢性病、生活质量及抑郁等因素影响,同时再就业是退休老人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共同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