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以黔东南中等职业学校与社区共建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q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置疑,中等职业教育曾经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助益良多,但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我国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却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在黔东南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学校发展来看,好的政策却难以留住学生;二是从政府推进来看,好的规划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三是从社区发展来看,多年的教育投资却得不到好的回报。本研究认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主要是因为其没有反映地区发展及其教育诉求的差异性和具体性,进而与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脱节,而理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与社区建设的关系是解决黔东南中等职业学校良性发展的关键。为此,本研究从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入手,对黔东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着重对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与民族社区共建情况进行了人类学考察。通过对影响中等职业学校与民族社区共建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逐步从计划时代转向立足于本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今天,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促进学校与民族社区的共生发展。以黔东南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为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虽然就业率高,但实际上对口率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了现代企业所必需的技术后就远去他乡就业。学校教学也基本上是围绕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需求批量生产和批量输出。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改变学生自身的经济状况,促进其长远的发展;对于民族社区来说,劳动力的外流是富了他乡,穷了故土;对于学校来说,招生困难重重,学校发展受阻。   因而,本研究提出了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应通过与民族社区共建,进而形成共生发展的依存关系,才是未来发展的正道。一方面,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将其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让全体居民共享,满足其需要,才能与社区更好的合作。同时,社区不仅可以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后备基地,而且可以通过为其提供发展背景和价值基础,更新学校教育观念,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跳出了职业教育的狭隘视角来研究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重置于社区文化生境中反思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与价值取向,提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的理念。
其他文献
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教育目标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许多学生在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处于较低的水平。21
期刊
目前高等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着一些列变革,利益相关者理论、管家理论、经济学理论、激励理论成为学者探讨大学的治理问题的热点理论,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与此同时学者们也
当今,竞技体育的竞争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更是体育后备人才的竞争。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注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