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之争的突破——乾嘉墨学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_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子时代,儒家、墨家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受众比较广泛。但因为它们思想之间相互批判的关系,产生了“儒墨之争”的现象。“儒墨之争”是影响墨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间接导致了墨学的没落和中绝。这种争论影响了墨学在后代的传播与发展,一直持续到清乾嘉时期,才有所改观。这种改变基于乾嘉时期的学术背景,这个时期的学者们开始关注诸子文献的校对和注释工作,而其中对《墨子》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居于重要地位。当时的学术界已经出现了比较全面的墨子研究著作,从音韵训诂到篇章梳理,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墨学研究风气。以“儒墨之争”为切入点,以乾嘉时期的墨学研究成果为基础,重点分析两种不同的墨学研究观念:一是以汪中、翁方纲、张惠言为主的争论型观念;二是毕沅、朱亦栋、洪颐煊、王念孙为主的考据型观念。这两种墨学研究类型的产生是墨学发展史的一种过渡,即从争论到考据的转变。前一种研究属于传统墨学研究范畴,是在“儒墨之争”下的探讨,这一派的特点是主张儒家学说或主张墨家学说,这其中的一部分学者颇有些为墨子平反的意味;后一种研究属于乾嘉时期整体的学术研究特点,即校勘训诂音韵。墨学研究在乾嘉时期的转变符合清代学术发展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的表现:第一,破除传统思维的枷锁,“儒墨之争”不再是学者研究墨学首先考虑的问题,后继的学者只在字词音义等方面对《墨子》进行深入的训诂注释;第二,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墨学研究文献,诸如札记、丛录等形式,也不乏一些专门的《墨子》研究著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专注于文献本身的研究,字词音义是重点,而不是义理。乾嘉墨学对于整个清代墨学来说既是一种过渡,也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体例,墨学研究在此时的学术研究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正是因为乾嘉墨学的兴起导致清代末期形成了墨学研究的巅峰,即孙诒让《墨子间诂》的出现,此书的出现解决了《墨子》文献的问题,是清代墨学研究成果的集成作品,此后的墨学研究开始与西方学说相结合,慢慢地转向义理方面。综上,墨学在清代的复兴与繁荣肇始于乾嘉时期,首先是思想的解放,放弃传统儒墨之争的研究思路;其次,从方法、体例、形式等方面着手,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范式,研究成果被后继学者所继承,对孙诒让《墨子间诂》的成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其他文献
乌尔第三王朝德莱海姆贡牲中心建立于第二任国王舒勒吉统治的第38年,该中心的苏美尔语名字为“E-Puzris-Dagan”,吴宇虹教授将其译名为“普兹瑞什达干司”,其遗址位于现代伊拉克
歇家的基本含义是客店,是指为客商提供住宿的旅社,又可以指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这是歇家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歇家最明显的身份特征。因此,可以将歇家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客店,歇家以开客店
《盛京时报》是1906年10月18日(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初一)在奉天(今沈阳)创刊。办报三十八年后,《盛京时报》于1944年9月14日改名为《康德新闻》,于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时
传统村镇承载着我国厚重的历史和多样的民族文化,然而文化上的高层次和使用上的低标准,却令传统村镇发展举步维艰。传统村镇何以与时代共生而延续流传,旅游开发不失为一种选择。
本文通过对西安地区唐代壁画墓的发现及研究状况的回顾,注意到目前学界对壁画中所见男性服饰关注较少,故而本文选择西安地区唐墓壁画所见男性服饰为题展开探讨。   首先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