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皮质发育障碍模型研究及γ-氨基丁酸检测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xiaoy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能模拟人类皮质发育障碍(disorders of cortical development, DCDs)的动物模型,探索DCDs的形成机制和与难治性癫痫(intractable epilepsy , IE)的关系,为临床诊治DCDs与IE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两种方法制备DCDs模型:⑴采用剂量为2.0Gy的γ-射线照射妊娠15天Wistar大鼠造成胎鼠的损伤;⑵用低于-50℃的液氮钝性探针冰冻损伤出生第二天(P2)的乳鼠大脑皮质,制作出皮质发育障碍的动物模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通过下列观察以确定DCDs模型的成功率和可靠性:①孕鼠后代及冰冻脑损伤鼠在出生第22天(P22)处死取脑,作巨检和病理切片观察大鼠脑皮质和海马神经元结构,确定DCDs的发生率和类型;②对大鼠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包括意识状态、生活能力、以及有无攻击行为和癫痫发作,并作脑电图记录;③利用热水浴诱导惊厥发作,记录发作的潜伏期;④采用Morris水迷宫方法监测大鼠学习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⑤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γ-氨基丁酸(GABA)阳性神经元在大鼠大脑皮质中的表达。以上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①模型鼠平均脑重比正常对照鼠轻(P<0.05)。用剂量为<WP=7>2.0Gy的γ-射线照射孕鼠组其后代全部(100%)产生了广泛的皮质发育畸形和皮质下神经元结节性异位。用低于-50℃液氮冰冻损伤P2乳鼠组全部(100%)产生多微脑回畸形,即在脑表面出现了类似于人类微脑回畸形的微沟。病理切片尼氏染色镜检可见大脑皮质变薄,层状结构紊乱。γ-射线模型鼠可见弥漫性皮质下和海马神经元成团状的结节状异位;冰冻损伤模型鼠具有多灶性、局限性的4层皮质,脑回变小等发育畸形;②模型鼠与正常对照鼠相比日常活动能力较差,但是没有观察到自发性癫痫发作;③模型组热水浴诱导惊厥发作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④模型组水迷宫实验中寻找水下平台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⑤模型鼠免疫组化可见GABA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1. 用γ-射线照射妊娠15天Wistar大鼠及冰冻损伤P2幼鼠均能够成功地建立类似人类某些皮质发育障碍类型的动物模型。2.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体重和大脑重量均明显减轻,说明模型鼠的身体发育和大脑发育均受到影响。3.射线照射鼠的后代100%出现广泛的皮质发育不良和神经元团状异位,类似人类神经元结节性移位。4.冰冻P2乳鼠大脑皮质也100%出现类似人类多微脑回畸形的发育不良,且与冰冻损伤的程度相关。5.皮质发育障碍模型鼠热性惊厥的发作阈值较正常对照鼠明显降低,即发作易感性增加,并伴有认知功能障碍。 <WP=8>6.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我们发现皮质发育障碍模型大鼠的皮质GABA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减少(P<0.05),可能是皮质发育障碍所致癫痫发作和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背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口腔健康重视程度加深,对牙周疾病了解也更为深入,对牙周炎的治疗需求也变的更为迫切.传统手动龈下刮治术有着操
心肌连续缺血后恢复冠脉循环初期,心肌细胞内ATP含量较灌注前急剧下降;细胞内钙含量明显升高;心肌水肿、超微结构改变均较缺血时明显。这种重新恢复血流反而加重缺血心肌改变的心肌损害称之为“再灌注损伤”。 缺血心肌再灌注过程中发生的心律失常,称为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性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以及室性纤颤,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抑制其
目的:观察心血管患者行介入诊断治疗时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探讨预防管理对策.方法: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行介入诊断治疗的心血管患者共108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预处理对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大鼠原代皮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40μmol/L白藜芦醇预处理大鼠原代皮质神经元24小时,皮质神经元缺糖缺氧150
目的:评估肺部超声在新生儿肺炎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102例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诉且均进行胸部X线检查及肺部超声检查新生儿,其中临床
目的:本研究探讨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损伤大鼠中TLR4、Myd88及NF-κB表达的影响,拟进一步揭示利拉鲁肽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  方法:将36只雄性Sprangue-Dawley(SD)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冠脉血栓和脑血栓为主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病因。血小板的激活、聚集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治疗血栓性疾病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新型抗血小板药吡考他胺为选择性TXA_2合成酶抑制剂,具有传统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所不具有的理论优势。目前尚未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