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折价(IPO Underpricing)现象在全球资本市场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同时也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关于IPO折价的理论研究较多,也产生了基于不同视角的理论模型。国外学者基于欧美成熟资本市场的实证数据,从创投参与的角度研究了IPO折价的原因,并发展出了“创投认证功能理论”、“声誉理论”以及“逆向选择理论”来解释IPO折价现象。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尽成熟,发展时间较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欧美成熟的资本市场有较大的差异,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数据,来研究创投介入与IPO折价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必要而且重要了。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创投介入与创业板上市企业IPO折价之间的关系。第一个方面,本文对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在创业板披露招股说明书的268家样本企业,进行筛选,分为有创投介入的创业板上市企业(VC BACKED FIRMS)和没有创投介入的创业板上市企业(NON-VC BACKED FIRMS),进行对比研究,来分析有创投介入和没有创投介入,是否会对创业板IPO折价率产生影响。第二个方面,本文选择全部有创投介入的创业板上市企业,进一步研究创投介入的某些特征,如创投数量、创投背景、创投进入时间、创投持股锁定期,对IPO折价率的影响程度。全文共分为六章,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等内容,同时阐述和分析中国创业板市场IPO特征,创投机构的发展历程,现状,股权融资的特征,作为全文的铺垫。第二章: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通过回顾、梳理并总结国内外关于创投机构、IPO折价的相关理论成果,搭建起本文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假设。第三章:基于第二章的文献回顾与综述,结合我国的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本文的关于创投介入与IPO折价关系的五个假设。第四章: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讨论了因变量、自变量、控制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来源,模型的建立等内容。第五章:创投介入与中国创业板上市企业IPO折价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这一部分基于相关的实证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前面提出的相关假设,并根据在中国创业板上市企业IPO行为和创投机构的实务特征和行为,来对得到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分析。第六章:结论部分。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总结,对拟在创业板进行IPO的企业、创投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主体提出建议,对本文的理论贡献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随后,本文基于中国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实证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创投介入与IPO折价之间没有显著关系;2.创投数量与IPO折价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系;3.创投背景与IPO折价之间没有显著关系;4.创投进入时间与IPO折价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5.创投锁定期与IPO折价之间有负相关关系,而且显著。最后,本文基于相关理论基础和中国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身特点,分析和讨论了产生上述结论的可能的原因,并给出了针对IPO各个参与主体的建议,讨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