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CAG预激方案用于难治、复发AML治疗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价CAG预激方案对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的疗效,明确其在难治、复发AML挽救性再诱导治疗中的地位。方法:2003年10月至2009年9月间36例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难治、复发AML患者入组接受CAG预激方案1个疗程的再诱导治疗,疗程结束评估疗效。所有患者自入组后即开始随访,直至2010年02月或出现疾病复发、死亡发生。结果:36例难治、复发AML中M0型3例,M1型4例,M2型21例,M4型3例,M5型3例,M6型2例,均为髓系表达。其中3例为复杂染色体异常,7例为正常核型, 9例为t (8;21)异常,11例为除t (8;21)异常外尚伴有其他核型异常。其余分别为累及7号、8号染色体各1例,9号染色体异常3例,t (5;11)异常1例。在入组前共接受初次及复发后再诱导治疗共计78例次,未缓解62次。接受1个疗程的CAG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整个过程耐受性较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其中27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CR率75%。随访结果显示,在CAG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取得CR的27例患者中,4例患者实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genet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并获持续缓解,5例患者实施自体(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uto-HSCT),2例患者持续缓解,3例复发。其他继续接受化疗的18例患者中,8例患者持续缓解中。其中移植组和化疗组间无事件生存时间存在显著差异(χ2/P, 6.835/0.0089)。结论:CAG预激方案对难治、复发AML疗效显著,可用于其挽救性再诱导治疗,并将为此类患者接受根治性移植治疗创造条件。二、CAG预激方案用于难治、复发ALL治疗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价CAG预激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LL)的效能,明确其在难治、复发ALL挽救性再诱导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4月以来25例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各附属分院治疗的难治、复发ALL患者入组接受CAG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所有患者自入组后即开始随访,直至2011年02月或出现疾病复发、死亡发生。结果:25例入组的难治、复发ALL中,T-ALL 11例,其中1例为Pro-T,2例为Mature-T,8例为Immature-T ,B-ALL 14例,其中11例为CD10+的普通B-ALL。患者中13例为正常核型,1例为假2倍体核型,伴i(7q)异常,1例为46, XX, t(1,19)异常,1例为46, XY, ins(1), 13q-异常,1例为46, XX, t(4,11)异常,1例为46, XX, t(10,14)异常,3例复杂异常,其中2例伴有Ph染色体阳性,1例为超二倍体核型。除1例正常核型患者检测出MLL/AF9融合基因外,余检出相对应染色体异常的融合基因。25例患者入组前接受其他化疗方案进行初次诱导缓解治疗或复发后再诱导缓解治疗共34例次,未缓解13次。在接受1个疗程的CAG预激方案再诱导治疗中,整体耐受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16例患者获得CR/PR,总有效率64%。其中11例T-ALL均获得了好转(CR+PR),有效率高达100%, 14例B-ALL中5例患者好转(CR+PR),有效率为35.7%,两组间有效率相比差异明显(χ2/P, 11.0491/0.0009)。随访结果显示,在CAG方案再诱导治疗取得缓解的病例中,除1例实施Allo-HSCT术后持续缓解外,其他患者包括实施auto-HSCT均已复发。结论:难治、复发ALL预后恶劣,Allo-HSCT术可改善预后。CAG预激方案对难治、复发ALL尤其T-ALL疗效显著,可用于其挽救性再诱导治疗,并将为此类患者接受根治性移植治疗创造条件。三、G-CSFR在淋系细胞中表达特征的研究目的:检测G-CSFR在正常淋巴细胞及ALL细胞表达状况。方法:分别采用荧光标记的抗G-CSFR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技术、RT-PCR法检测22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25个ALL细胞样本表面G-CSFR的表达及G-CSFR mRNA转录本。结果: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较中性粒细胞相比低表达G-CSFR(χ2 /P, 32.0006/<.0001),且G-CSFR存在细胞亚群间表达密度差异。流式法检测25个ALL细胞样本,结果显示G-CSFR阳性率21/25,84%。其中,T-ALL中G-CSFR阳性检出10/11例,阳性率91%;B-ALL中G-CSFR阳性检出10/13,阳性率77%;T-B杂合ALL仅检测1例为阳性表达。T-ALL与B-ALL两组间G-CSFR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χ2/P, 0.8392/0.3596)。结论:G-CSFR可表达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也可表达于ALL细胞表面。四、G-CSF对G-CSFR阳性表达的ALL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及协同化疗药物杀伤作用的研究目的:观察G-CSF对ALL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评价G-CSF协同化疗药物杀伤ALL细胞的效能。方法:以14种人ALL细胞样本(包括5种人ALL细胞株)为研究对象,观察G-CSF作用细胞后细胞表面G-CSFR表达变化;以不同浓度G-CSF处理细胞株后,细胞周期检测试剂盒DNA-PREP-TM分析细胞周期变化,Cell Counting Kit(CCK-8)检测细胞增殖变化;以不同浓度G-CSF和Ara-C联合处理细胞株细胞后,CCK-8检测对细胞株的杀伤作用。结果:14种ALL细胞均表达G-CSFR;在G-CSF作用下,MOLT-4、Jurkat,Clone E6-1、A3细胞株的S期细胞比例呈升高趋势,虽相对增殖率均有升高,但仅在MOLT-4有统计学意义。而在CCRF-CEM、697细胞株中S期细胞比例及细胞增殖率变化不明显。G-CSF与Ara-C联合作用细胞株后,在MOLT-4、Jurkat,Clone E6-1、A3细胞株中观察到协同杀伤效应。在G-CSF作用下,7种ALL细胞样本(包括3株T-ALL细胞MOLT-4、Jurkat,Clone E6-1、A3)在G-CSF处理后G-CSFR表达密度呈现下降趋势,与中性粒细胞表现类同。7种ALL细胞样本(包括1种T-ALL细胞株CCRF-CEM、1种B-ALL细胞株697)在G-CSF处理后G-CSFR表达密度增高。在表达密度下调组中,G-CSF与G-CSF联合产生协同杀伤效应的比例较表达密度上升组更为显著(χ2/P, 10.5/0.0012)。结论:表达G-CSFR的ALL细胞之间生物学特性不尽相同。G-CSF作用后,在S期细胞比例增多的ALL细胞身上可呈现出G-CSF与Ara-C的协同杀伤作用。G-CSF处理细胞后G-CSFR表达密度下降似乎是G-CSF与Ara-C呈现协同杀伤效应的预测指标,但能否成为预判ALL患者对CAG方案显效的指标值得临床研究中进一步验证。